《《冬阳·童年·骆驼队伍》答案及要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阳·童年·骆驼队伍》答案及要点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
2、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11我的幼稚
3、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12“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14“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
4、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春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17“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18“谁?” 19“骆驼呀!” 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
5、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7.第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答对1点给1分)细解:考点:“31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最好还是应该这样问: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或: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而且赋分最好是3分。这样,手法1分,对象1分,作者情感、态度1分。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得那么细致,那么生动,那么活灵活现地表现骆驼吃草的样子,可见观察者与写作者的好奇,与兴趣盎然。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就是最后一点,怎样透过语言文字触摸作者敏感的心灵,是需要着力训练的。这是一个基本功,凡是文学语言的赏析无不需要迈过这一
6、关。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答案: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感情需求的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答对1点给1分)细解:考点:“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本张试卷某些题目题干很长,是因为考查得越来越细,命题者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学生机械记忆一些答题模式生搬硬套,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引导。我们在解答时,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回答。比如这道题目,首先要理解“更美”是什么意思。前文有“增加了一些行路的情趣”,可见,“美”与情趣,诗意等有关。然后再比较“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
7、在审美情趣或诗意上的差别,就可以看到爸爸的实用,和“我”的浪漫。看出这一点并不难,因为文中有“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提示了视角的不同,暗示了孩子的天真与大人的实用。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规范回答:孩子的角度+爸爸的角度+结论。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A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B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D第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E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
8、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F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答案:BCF(题目不当,有三项都不恰当)细解:考点:“23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骆驼队是文章的中心题材,也可以看作线索,所以这道题目是从叙述中心这一角度来鉴赏本文的表达技巧(写作特点)的。F项没有争议,从后文看,“再不见骆驼的影子”等,可见对骆驼的喜爱是一如既往的。A、D、E三项应该也没有多大问题。“骆驼队来了”,以描写开头,简洁,没有叙述的拖泥带水;“来了”,作者的兴奋之情呼之欲出;“停在我家门口”,“我家”、“门口”,骆驼,构成一幅有动有静的画面;一句话单列成段,更
9、凸现了画面的主体:骆驼队。第段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骆驼温顺的性格,后面有照应: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第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目的主要在于叙事,遇到大段的话语,还是采用自己转述的形式更经济,可以避免沉闷的对话描写。所以说“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浅了些,倒也不错。有争议、难度的主要是B、C。B.这个句子写了两个客观事实,骆驼队走了远路后到了一个地方,骆驼排成串列队沉默站着。拉骆驼的摘毡帽,秃瓢儿冒热气。这是长途跋涉之后动物和人的正常反应,要比较什么呢?又有什么能比较出来?难道说骆驼不冒热气所以骆驼耐劳动不夸耀?还是说秃瓢儿冒热气,所以不爱
10、劳动爱显摆?所以B项的说法是有错误的。C. 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是当年山西商人为了招揽生意,给煤取的响亮名头。乌金墨玉很好理解,煤都和金玉一样了,那还不珍贵吗?南山高末稍微复杂一点,看有人说南山是指终南山,高末是高级茶叶,那也就是把煤炭比做终南山高级茶叶,也还是要表现煤的珍贵稀少品级高。所以这都是夸耀自己煤产地正宗品级高贵的一个说法。“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作者就是否定了这两个广告语,想告诉读者这就是一般的煤。那语意明显与上文形成了转折。所以C项的说法也是有错误的。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答案: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分,分析
11、“不柔弱”1分。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细解:“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如上所述,考生必须首先读懂理解题干:“细致而不柔弱”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研究第段画线句的“文字”,所谓赏析,要一一落实方可。“细致而不柔弱”应该是个形象的说法,“细致”指的是内容表现,笔触如何的细腻传神,如何从微小处落笔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致”,细腻生动也;“不柔弱”指的是语言特点,不拖泥带水,简洁,简短,干脆,利索。传神地写出了“骆驼不着急的性
12、子”,却“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所以“不见柔弱”;“不见柔弱”,语言简短有力也。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答案: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答对1点给1分)细解:“2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指出两部分视角的不同;分析两种视角下,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与一般的分析、体会散文情感类试题就没有多大区别了抓住作者议论、感慨类的句子就
13、可以了。如:“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怀念”),“学骆驼咀嚼的傻事”(“纯真,美好”),“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想念”),“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珍惜”),等等。理清这些情感,归纳,整合,分条陈述即可。前一部分,儿童视角,写出儿童的好奇,纯真,童年的美好;后一部分,成人视角,表达对童年的怀念,珍惜。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4分)答案:评分标准:评价1分,分析3分。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
14、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细解:考点:“23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要理解题意:“冬阳”为什么出现在标题中? 对散文的特征有所了解,如果比较散文、诗歌、小说三者构成要素的不同,我们会发现:散文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情境,诗歌是意象,小说靠的是情节。所以,散文,特别是现当代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情境、氛围的营造。“冬阳”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有助于情境、情景、氛围、意蕴的营造的。甚至一些小说,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新安游记对月亮的描写等等,都是这样,离不开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还有鲁迅的许多散文也是如此,只是我们课本里所选的现当代散文类型单一,感情直接流露的多,含蓄蕴藉的少,学生
15、做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是解答这道题目主要的思考角度。 其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一定是与全文的内容、形式有关系的;就散文来说,主要跟情境、主旨、线索、题材、语言风格等有关。就本文的题目来说,“童年”是回忆的主体内容,“骆驼队伍”是中心事件,也是全文线索,而“冬阳”除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之外,主要的就是“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同时也以“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当然,叙事散文(特别是回忆性散文)中出现某些“物象”、“景象”,除了营造某种情境,烘托某种氛围,奠定某种基调外,常常还具有象征意味,如合欢树,这需要注意区别。估计会有考生会从象征这一角度回答,比如“象征着童年生活的美好”之类,就有些牵强了。其实,区别是不是用了象征很简单:是不是中心意象,是不是表征着某种情思与哲理?另外,还请注意答题格式,先要总说,再分说,即“评价1分,分析3分”。我们常常会少了总说的那句话,也就因此会少得这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