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应用写作.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72614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9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应用写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经应用写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应用写作.doc(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经应用写作授课讲义扬州大学商院姜 苏2012年9月第一章 绪论一、写作概述1、写作与文章的概念写作是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2、写作的涵义1)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2)写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3)写作是一种工具和手段3、日常写作的两种情形 奉命赋得(起于外力推动或实用的需要) 自主偶成(触兴而发全凭文兴,情思奔涌无外力推动)徐迟与陆幼青4、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属于写作教学的两大门类1)基础写作学写作文(打基础)应用写作写应用文(重实用)2)基础写作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立主题(命题炼意)选择材料(取材聚事)安排结

2、构(谋篇布局)恰当表达(表现手法)锤炼语言(遣词造句)选用文体(确定衣冠) 二、写作的功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 中国:言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 载道 (表达政治观点) 代人立言(为他人、为工作)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的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由这敏感,他才能

3、找到恰当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朱光潜 )外国:发展思想(写作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美 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 传播思想(如果你善于写作,那么你就可能使一个千里以外的人或者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了解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同上) 帮助生存(作为作者的现代美国人,写包围着你。写还以好几百种其它形式来袭击你。对于一个富于智力的人来说,因为不能写而无法保护自己,保护人类,保护世界,那可就是更悲惨的事了。同上) 当代社会应该把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无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

4、势 美国的写作危机: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来是停滞在一个令人沮丧的水平上了。这种情况正好发生在对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等到公元二000年,现在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社会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比现在更紧迫多了。 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主席 阿。格雷厄姆古代神童诗与巴尔扎克的座右铭: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彼以剑峰未竟之事业,吾以笔继之(刻于拿破仑塑像的底座之上)。三、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1、观察能力(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要发现他们的不同,观察必须非常细致,这样才能区别他们各自的特征。 法 福楼拜)2、思维能力(深刻思考,独到发现)3、阅历与知识(丰富的人生积累,宽深的知识面)

5、4. 语文素养四、如何提高写作能力1、理解和掌握写作理论2、广泛阅读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3、勤于练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4、丰富学养,提升素质(开阔视野,拓宽人生) 附:应用写作的十大功能 管理功能 中介功能 告知功能 协调功能 导向功能知照功能凭证功能规范功能联系功能交流功能作文练笔读神童诗,写读后感。(800字以上,自拟标题) 神童诗 (劝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

6、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第二章 写作与主题一、主题的概念1、定义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贯穿在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了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2、溯源中国 古人称之为意(意在笔先)立意主脑西方 主旋律:作品中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表示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思想,是乐曲的核心,作为音乐结构和音乐发展的基本要素,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乐章。二、主

7、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主题的文章便失去认识价值云 (唐 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 (唐 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2、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主题决定文章材料的取舍 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 主题决定文章的表达方式 主题影响文章的遣词造句三、主题的产生 来源于生活(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高尔基)产生主题的两种情况 先有素材后有主题 先定主题再找材料四、确立主题的

8、要求主题要正确 符合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导向积极向上主题要集中 一文一个主题 意多乱文主题要深刻 揭示本质 反映规律 启迪世人主题要鲜明 明确的倾向性直白 显露 一目了然 不隐晦五、提炼主题的方法 提炼,就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经过陶冶、熔炼,提取出有用的精华的东西。(提炼主题,乃是对事物之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雨飞跃)例如:白毛女之主题的提炼 1、必须立足全部材料 从实际材料中提炼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提炼事物的本质 摒弃表象,发现本质 应站在时代的高度 3、着力选取新的认识角度 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 从新的角度 4、进行反复提炼第三章 写作与材料一、 材料的概念材料是在文章中表达主题的

9、事物、观念、景物、事例、数据、道理等。材料不仅指用于具体文章的材料,也指在作者写文章之前收集准备的材料。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2、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 3、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三、材料的收集 1、途径 从生活中捕捉、发现材料(观察体验全身心地感受调查到现场看,找知情者问) 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2、要求 多多多益善 全全面细致 精够用(恰到好处)四、材料的选择(要求) 1、切题切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2、确实真实、准确 3、典型具有代表性、普遍意义,有力地揭示事物的真相,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4、新颖有新鲜感,能给人新的触动。 5、生动 运用之原则 博采 精鉴 严选

10、活用第四章 写作与结构(谋篇布局)一、结构的概念 1、由来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 谋篇布局 日本 建筑学的术语 概念:结构是文章的内部构造,又称为谋篇布局,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要求,将文章的内容、观点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组织、安排,使文章成为有机、统一的紧密整体。言之有理 主题 无形、抽象言之有物 材料 有形、散杂言之有序 骨骼 有形、构架二、结构的原则 1、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记叙文:阶段性、顺序性议论文: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2、必须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 妥帖、巧妙、恰当三、结构的具体内容三方面 段落与层次 过渡与照应 开头与结尾(一) 段落和层次1、 定义 段落

11、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具有换行另起的标志,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隙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 别称:小节、自然段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文章展开的步骤,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在文章中的表现。别称:部分、大段2、 区别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3、 联系层次大于段落(一般情况下)层次等于段落(少数)层次小于段落(特殊)4、 安排层次的方式 记叙类文体 以时间为序(纵式) 以空间为序(横式) 时空交错(纵横式) 逻辑为序 议论类文体 并列式平行、并列 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 递进式逐步推进, 层层深入 5、段落的作用 逻辑地展示作

12、者的思维进程 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形成文面的建筑美 特殊段落有特殊的效果 6、划分段落的原则 (1)强化两性单一性,完整性 (一个中心,一个意思,一段内讲完) (2)注重联系文气不断 (内在的逻辑联系) (3)讲究匀称长短合宜 (不可过长或过短) (4)用段中主句(将一段的中心内容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以显示段旨)便于写作与阅读(二) 过渡与照应1、 过渡的定义与作用定义:过渡是指文章中的衔接与转换作用:承上启下、上下连贯、畅通文脉2、 需要过渡的几种情况文章中需要转换时需过渡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发生改变时3、过渡的方法 用词语 用句子 用段落4、照应(呼应) 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作用: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脉络层次间的联系交代清楚文章中的因果联系使文章内容严密、严谨 5、照应的方式 首尾呼应 前后呼应 文题呼应(三) 开头和结尾1、 开头的作用文之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