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721170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配方施肥技术.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水稻为什么要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也叫平衡施肥,搞好配方施肥,就要了解水稻需肥特点。 现已知道,水稻生长需要16种营养,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叫大量元素,即碳、氢、氧、氮、磷、钾;第二类叫中量元素,是钙、镁、硫;第三类用量少,叫微量元素,包括铁、硼、锰、铜、锌、钼、氯七种。这三类营养,不管需要量大小,它们在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16种营养元素,碳、氢、氧由空气和水提供,其它由土壤和肥料提供。根据“最少养分律”原理,无论作物虽需要多少种养分,但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含量相对最小的养分,这种最小的养分限制了作物产量,若得不到补充,其它养分再多,产量也

2、不会提高。配方施肥主要理论依据有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同等重要率、不可替代率、肥料报酬递减率等。水稻配方施肥,就是根据水稻需要和土壤供肥能力,提供给水稻最需要的营养元素。也就是说,水稻需要什么补什么,土壤缺什么补什么,这就是水稻配方施肥的核心。但长期以来传统习惯偏施氮肥,氮肥过量,水稻吸收过多的氮素,抗病、抗倒能力降低,品质低劣。同时多余的氮素以氨气或硝态氮形式挥发或随水渗到土壤深层,污染环境,且利用率降低,浪费严重,种田投资效益不佳。磷钾肥和微肥用量不足,导致土壤营养失去平衡水稻出现缺素症,同样影响产量和品质。盲目过量使用磷肥,过剩的磷酸根和锌、铁、铜、钙离子结合成难溶的磷酸盐,造成微肥

3、缺乏症,影响产量。因此,根据水稻吸收肥料比例,科学配方施肥,保证水稻营养供给又不浪费,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种田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二、水稻营养障碍 病状:一、缺氮发黄症,水稻缺氮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小,呈黄绿色,成熟提早。一般先从老叶尖端开始向下均匀黄化,逐渐由基叶延及至上部叶片,最后全株叶色褪淡,变为黄绿色,下部老叶枯黄。发根慢,细根和根毛发育差,黄根较多。耕层浅瘦、基肥不足的稻田常发生。二、缺磷发红症,秧苗移栽后发红不返青,很少分蘖,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现象;叶片细瘦且直立不披,有时叶片沿中脉稍呈卷曲折合状;叶色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叶尖带紫色,远看稻苗暗绿中带灰紫色;稻株间不散开,稻丛成簇

4、状,矮小细弱;根系短而细,新根很少;若有硫化氢中毒的并发症,则根系灰白,黑根多,白根少。三、缺钾赤枯症,水稻缺钾,移栽后23周开始显症。缺钾植株矮小,呈暗绿色,虽能发根返青,但叶片发黄呈褐色斑点,老叶尖端和叶缘发生红褐色小斑点,最后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枯死。以后每长出一片新叶,新增加一片老叶的病变,严重时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看似火烧状。病株的主根和分枝根均短而细弱,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很少。四、缺锌丛生症,缺锌的稻苗,先在下叶中脉区出现褪绿黄化状,并产生红褐色斑点和不规则斑块,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状,自叶尖向下变红褐色干枯,一般自下叶向上叶依次出现。病株出叶速度缓慢,

5、新叶短而窄,叶色褪淡,尤其是基部中脉附近褪成黄白色。重病株叶枕距离缩短或错位,明显矮化丛生,很少分蘖,田间生长参差不齐。根系老朽,呈褐色,迟熟,造成严重减产。五、缺硫,症状与缺氮相似。六、缺钙,叶尖变白,严重的生长点死亡,叶片仍保持绿色,根系伸长延迟,根尖变褐色。七、缺镁下部叶片脉间褪色。八、缺铁整个叶片失绿或发白。九、缺锰嫩叶脉间失绿,老叶保持近黄绿色,褪绿条纹从叶尖向下扩展,后叶上出现暗褐色坏死斑点。新出叶窄而短,且严重失绿。十、缺硼植株矮化,抽出叶有白尖,不孕子粒增加。十一、缺铜叶片呈蓝绿色,近尖端失绿,褪色部沿中肋两侧向下扩展,后尖端变暗褐色,坏死,新抽出叶子不能展开,似针状。 为便于

6、记忆,群众把水稻缺素症总结为几名话:水稻缺氮长不成,缺磷根少籽实空,缺钾易倒不增产,缺锌叶窄颜色淡,缺铁白化黄化症,优质高产需补硼,缺铜作物不抗病,镁增水稻叶绿体,硫调土壤酸碱度,钙是作物保护层。 三、水稻需肥特点 水稻生育期中有两个需肥高峰:一是分蘖期,二是幼穗形成至孕穗期。前期供肥不足,分蘖小,叶瘦小,叶色黄,有效分蘖少。后期供肥不足,穗小籽少粒重低,影响产量。 氮在水稻体内含量占干重的1%4%,供氮充足,对分蘖、叶片生长,虽鞘生长,幼穗分化有重要作用,若氮素过多,稻株处于高氮状态,叶鞘和茎生长过快,抗倒能力差,并出现结实不良。磷对水稻生长影响十分明显,幼苗缺磷,分蘖减少40%左右。磷与氮

7、相比,更有于根重和根长的增加,氮磷配合得好,效果更好。成熟过程中,稻体内的磷主要集中在稻穗,对籽粒充实有重要作用。钾能提高氮肥吸收和利用效率,对减少各生育期的黑根数十分有效。含钾量高的植株,籽粒饱满,茎机械组织发达,抗折断能力强,对提高抗病性有一定作用。水稻是需硅较多作物,但经试验在我县增产效果不明显。 研究水稻需肥特点,就是为了搞好配方施肥。重点研究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科学配合,因而,在各种肥料营养含量中,只标出氮、磷、钾三元素含量,其它中量元素和微肥都不能计算在有效养分含量中,配方肥料也是如此。 根据水稻需肥特点,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轻后补,肥田前重中补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

8、,轻施穗肥,补施粒肥。底肥磷钾肥施入90%左右,氮肥占总氮肥量60%,返青肥氮肥占总氮量的35%,穗肥和粒肥占氮肥总量5%,根据长相施用磷钾肥和氮肥。肥地后控,就是后期控制化肥使用量,防贪青倒伏及晚熟。 四、水稻配方施肥基本方法 目前推广应用的配方施肥技术,是根据水稻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养分含量及利用率等因素确定的。 计算公式: 水稻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 肥料施用量= 肥料当季利用率(%)肥料养分含量(%) 1、确定目标产量 要根据土壤、水利、管理等状况确定目标产量。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制定高产目标。一般把前三年产量平均数增加10%-20%作为产量目标。如要实现500公斤、600

9、公斤的产量,根据目前我县生产水平就有可能。要达到亩产750800公斤,施肥再多,再合理也不容易实现。 2、计算需肥量 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要吸收纯氮1.72.5公斤,五氧化二磷0.91.3公斤,氧化钾2.13.3公斤。因为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土壤渗漏性不同,实际用肥量,与这个数字有出入。原阳县土肥站根据本县土壤条件提出亩需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氧化钾3公斤的建议,供参考。 3、计算土壤供肥量 需要根据土壤化验结果确定。目前,我县启动了配方施肥工程项目,对全县土壤分析化验,是项目内容之一。 土壤供肥量(公斤)=土壤化验值(mg/kg)0.15校正系数 校正系数是作物实际吸收养分

10、量占土壤养分测试值的比值,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如没有试验资料,一般可将校正系数设为1。如经分析化验某块土壤速效氮为45mg/kg,土壤供氮量=450.151=6.75(公斤)。 4、确定肥料养分含量和当季利用率 肥料必须是经国家登记的合格肥料。可从肥料包装袋上得知。肥料含量:尿素含N46%,碳铵含氮17%,硫铵含氮20%,二铵含氮17%,含P2O546%,一铵含氮11%、含P2O544%,过磷酸钙含P2O51220%;不同厂家生产的肥料营养含量有别。氯化钾含K2O60%。肥料当季利用率,不同土质,不同施用方法,不同管理水平,利用率不一样,一般地讲,农家肥当年利用率1030%;尿素当季利用率50

11、%,碳铵2530%;硫铵50%;二铵、一铵,磷肥利用率30%左右,过磷酸钙20%,氯化钾利用率50%,硫酸钾50%。肥料利用率,经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统计计算,我县这方面资料还不多,以上数字,仅供在配方施肥计算中参考。 5、确定施肥量 如土壤化验结果碱解氮为45mg/kg,如要生产500公斤稻谷,需尿素多少公斤? 12(450.151) 施用尿素量(公斤)= =22.8(公斤) 46%50% 同样,利用此法还可计算磷肥、钾肥用量。在施肥时,还应将有机肥供肥量考虑在内,此处不再详述。 五、推广配方肥 配方肥是我国施肥技术的重大创新,它标志着我国科学计量施肥进入一个新阶段,它使水稻配方施肥省略了过去繁

12、琐的计算。由土肥专业技术部门和配方肥料生产厂家紧密合作,生产出的适合当地土壤、作物配方的肥料,俗称“一袋子”肥料、傻瓜肥料。目前,我县生产的几个品牌配方肥,有沃晶、沃力、灵仙、天晓等商标并获国家登记,已供应给农民,使用方便,可推广应用。使用配方肥的稻田,不会出现氮肥过剩现象,在长相上,叶色较单一大量使用氮肥稍淡,但分蘖力、抗倒力、结实率都高,籽粒饱,品质好、产量高。对瘦田,土壤含氮偏低,还应在施用配方肥的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 六、注意使用微肥 微量元素和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一样,缺少了同样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并影响了品质,生产上不能忽视微肥应用。我县稻田土壤,较为缺乏的微量元素是锌、硼。锌、硼改

13、善水稻根部氧的供应,增强稻株抗逆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促进后期根系发育,增加花粉量,促进花粒萌发,有利于提高水稻结实率,促进穗大粒多,从而增加稻谷产量。每亩可底施锌肥0.51公斤,硼砂0.5公斤。肥效可达23年,也可在水稻孕穗期喷施0.2%的硼砂水溶液12次。 盐碱地、缺钾地、磷肥使用过多的地块,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铜缺乏症。水稻苗期,由于易感病害根系吸收能力差,营养不良,往往表现黄化苗、白化苗,注意施用微肥。可用盖天力或普罗多300倍液喷洒。可用0.2%0.3%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含七个结晶水的硫酸亚铁一般为淡绿色,失去结晶水的一水亚铁为白色,若变成黄色或红色,已由Fe2+氧化成高价铁Fe

14、3+,就失去铁肥作用,达不到预期目的。 对施硫酸钾或硫酸铵等肥料的死水田块,应增施铁肥,使产生的硫化氢与铁作用生成硫化亚铁,减轻硫化氢的毒害。 水稻齐穗到灌浆初期,亩用锌硒微肥200毫升加水30公斤喷洒12次,不但能提高产量,还可成倍提高硒的含量,即富硒大米。据报道,硒能清除人体过氧化物、自由基,使人体细胞免受损害,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保护心血管并参与血管修复,提高人体免疫力。长期食用富硒米,有益人体健康。因此,富硒米也是保健食品。稻米加工企业,要建立富硒米生产基地,创立品牌,提高原阳大米品位。 七、施肥方法问题 配方肥和氮磷钾复合肥最大特点是氮、磷、钾营养全且呈酸性,稻田表面撒施,很快被水

15、绵(绿藻)吸收,便大量繁殖,影响水稻生长。有的农户认为表面撒施肥料稻田产生大量水绵就认为是好肥料,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施肥法。建议施配方肥或复合肥时,应以底施为主,水稻插秧后少施。同时,底施也可提高肥效,减少浪费。 返青肥用碳铵,应在无露水时进行,否则,易造成“烧叶”。在稻田有水绵时,施碳铵易造成水绵“驼肥”现象,肥料落在水绵上,高温,氨气挥发,造成“肥害”。稻田水绵多时不要施铵态氮肥。大豆的科学施肥技术一、大豆对主要养分的需求大豆在粮油作物中经济价值相对较高。大豆需氮虽多,但可通过根瘤固氮,一般可从大气中获取57.5Kg/亩,约为大豆需氮的40%60%。每生产100Kg大豆,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

16、N)1.810.1Kg,磷(P2O5)1.8 3.0Kg,钾(K2O)2.93.0Kg。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比例为1:0.17-0.23:0.390.41。它所吸收的养分远远高于水稻、小麦和玉米。二、大豆的吸肥规律大豆生长发育分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全生育期90130天.其吸肥规律为:1、吸氮率。出苗和分枝期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15%,分枝至盛花期占16.4%盛花至结荚期占28.3%,鼓豆期占24%。开花至鼓粒期是大豆吸氮的高峰期。2、吸磷率。苗期至初花期占17%,初花至鼓豆期占70%,鼓粒至成熟期占13%。大豆生长中期对磷的需要最多。3、吸钾率。开花前累计吸钾量占43%,开花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