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705980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转)一、 重情趣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

2、,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

3、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上课要有情,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

4、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要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就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

5、和劝慰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是要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限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

6、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

7、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二、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前我们总是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

8、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如果

9、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

10、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三、重积累。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过程,都会经历由最初的单纯接受,到后来的相互间的联系、迁移。正是不断的修正认

11、识,提升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知识之间发生相互的联系、正迁移,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发展为博学多才。教师应当注重平日的日积月累,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从最基础的摘抄,到后来的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十年如一日,经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方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境界。四、重迁移。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触类旁通。不仅要有知识的迁移,还要有情感的迁移。不仅要有情感态度的迁移,还要有价值观、方法论的迁移。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迁移,还要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迁移。五、重习惯。学生的学习历程甚至将来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试想,一个学生的握笔习惯都不正确,怎么能写就一手好的书法?走路的姿势都不规范,怎么能长成为参天大树?相比知识的掌握,习惯的培养更关键。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习惯培养意识必须很强。无论坐立行走的姿势,还是读书写字的姿势;无论饮食就寝,还是穿着打扮;也无论是观察还是思考,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