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9701257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选下1.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目录19、史通20、大唐西域记21、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22、通鉴 续通鉴长编 续通鉴23、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24、明实录25、明儒学案26、日知录27、读通鉴论28、读史方舆纪要29、文史通义30、潜研堂文集31、廿二史札记32、龚自珍全集33、海国图志34、中西纪事35、孔子改制考36、訄书37、新史学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

2、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最后

3、,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

4、体裁的变迁史。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二体,选自史通卷二,原列内篇第二。作者以春秋(实指左传)和史记为例,比较了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认为它们互有长短,不可偏废,但只有用它们来表现断代史,才算完美。所以,他特别推崇班固的汉书和荀悦的汉纪。选文:1、串讲2、重点词句:质文 胡越相悬 参商是隔 盱衡 枉道 阑单3、翻译:一、史通六家译文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

5、,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

6、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

7、王、周景王。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

8、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共是二十六卷。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

9、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春秋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夏、商、周三代。考察汲冢琐语记载商王太丁时期的事情,题目叫做夏殷春秋。孔子说:“条

10、理通达,了解远古,是尚书的教化作用”;“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是春秋的教化作用”。由此可以知道春秋的开始写作,与尚书属于同一时代。汲冢琐语中又有晋春秋,记载晋献公在位十七年间的史事。国语中提到:晋国大夫羊舌肸(叔向)熟悉春秋,晋悼公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韩起)前来鲁国聘问,见到了鲁春秋后,说道:“周朝的礼仪全部保存在鲁国了。”这样的话,那么春秋的名称,所记载的史事并不止一家,至于那些埋没不能流传的,就更记载不过来了。又考察竹书纪年,它所记载的事情,都有与鲁春秋相同。孟子曾说过:“晋国的史书叫做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梼杌,而鲁国的史书叫做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是统一的。

11、”既然这样,那么乘与竹书纪年、梼杌,它们都是春秋的不同名称吗?所以墨子说:“我见过各个国家的春秋”,大概指的就是这些春秋体史书。等到孔子修撰春秋的时候,便观看周朝礼法的旧有规定,遵从鲁国历史的剩余文字;根据既往的历史事实,因循人类的道德规范;假借失败来明确惩罚,根据兴起来确立功勋;借助日期月份而确定历法,假借朝问聘问而端正礼乐;精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说法,曲折不明显地写下书中的文字;做出不容更改的言论,著出将来做史的方法,所以能够经历上千年而孔子的春秋能够独立流传于世。又考察儒家学者对春秋的解释,将事情编排于日期下,将日期联属在月份下;谈到春季来包括夏季,举出秋季来容纳冬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12、所以交错举出春秋二季来作为所记史事的名字。假如真像这样的话,那么晏婴、虞卿、吕不韦、陆贾,它们著作的篇目次序本来就没有纪年月份,却也叫做春秋,大概是和这种解释大不一样的。等到太史公司马迁写作史记,才开始把天子写成本纪。考察司马迁做本纪的宗义旨趣,也像效法春秋一样。自此以后写作国史的人,都用这种方法。然而时代推移世道不同了,体裁格式也不相同了;春秋体史书所记载的事情,在言论上很少赞美隐讳,议事上没有黜退表彰;所以都是司马迁所说的排比往事罢了,怎么能够和春秋相比呢?左传流派的史书,它的起源产生于左丘明。孔子写作春秋以后,而左丘明根据春秋经来作解释阐述。大概“传”是转的意思;转受春秋经的义旨,来传授

13、给后人。有人说,“传”是传的意思,是用来传示来世的。考察汉朝孔安国注释尚书,也称为“传”;这样则“传”也有解释的意思吗?阅读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记言见于春秋经文而事情详细记载在左传里边;有的左传里没有而春秋经却有,有的春秋经里没有左传里却独自保存;左传的记言简明而摘要,左传的记事详细而周密;确实是圣人孔子所作春秋的辅翼者,而且是写作史书之人当中的佼佼者。等到孔子去世以后,撰写经书和阐述经文的传不再创作,在这时候的文献典籍,只有战国策和太史公书罢了。到了晋朝著作郎鲁国人乐资,便追述收罗这二部史书的内容,撰写成春秋后传。乐资的春秋后传开始于周贞定王,接续左传鲁哀公结束,一直到王赧进入秦国为官;又用

14、秦孝文王接续周朝灭亡,结束于秦二世的灭亡,合并成三十卷。在汉代的史书,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为主,然而纪传体史书本纪与列传互相出现,史表与史志相互重复,就史文来说颇为烦琐,很难详细阅读;到了汉献帝的时候,才开始命令荀悦抄撮班固的汉书写成编年体,依随左传体载,著成汉纪三十篇。从此每一朝代的国史都有这种编年体史书创作,起源于东汉,一直到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如东晋张璠的后汉纪、晋孙盛的晋阳秋、东晋干宝的晋纪、徐贾(广)的晋纪、梁裴子野的宋略、梁吴均的齐春秋、陈何之元的梁典、齐王劭的齐志等等,他们所著作的编年体史书,有的叫做春秋,有的叫做纪,有的叫做略,有的叫做典,有的叫做志,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

15、大体上都依照左传编年体例,把它作为编纂史书奉行的准则。国语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也起源于左丘明。左丘明著作春秋内传即左传后,又搜稽左传逸漏的史文,纂集那些其它的观点,分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起自于周穆王,结束于鲁悼公,另外著作了春秋外传,即国语,加起来是二十一篇。国语的史文主要仿照春秋内传;有的重复出现而与左传略有不同。然而自古以来著名的儒家学者东汉贾逵、三国魏王肃、三国吴虞翻、三国吴韦昭等人,都引申加以注释,研读其书的章节句读。这也是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经同一流派,春秋三传的继承者。等到战国合纵连横的主张相继诞生,诸侯武力作战争着称雄,秦朝最终兼并天下,于是著作了战国策。它的篇目有东周、西周、秦、齐、燕、楚、三晋(韩、赵、魏)、宋、卫、中山,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