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69526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练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的比例一定不符合13的有A酵母菌在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时消耗等量葡萄糖所释放出的CO2体积比B在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下,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与不具隐性性状的个体之比C白化病患者的正常双亲,生下的正常孩子中纯合体与杂合体概率之比D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与极体数目之比2表现型为绿豆荚(A)灰种皮(B)黄子叶(C)的豌豆植株AaBbCc自交,果实成熟前取其一个豆荚剖开(如图)进行研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一定表现为绿色,d一定表现为灰色Ba、b、c所对应植株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C剥去该豆荚中所有种子的种皮d,

2、里面c的颜色相同D该实验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3已知小麦的抗病和感病、无芒和有芒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用两种表现型不同的小麦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如表所示:F1的性状抗病感病无芒有芒F1的性状百分比75%25%50%50%如果让F1中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小麦杂交,则F2中表现型为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与感病有芒的比例为A2211 B1111 C9331 D33114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若让F1蓝色与纯合鲜红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若将F1蓝色植株自花授粉,则F2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A蓝色鲜红

3、色11 B蓝色鲜红色31C蓝色鲜红色97 D蓝色鲜红色1515图甲为某种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致病基因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实验结果,有关该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1号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若13号与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婚配,则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6C10号个体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D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9号与该病患者结婚,出现该病子女的概率为06如图是患甲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等位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

4、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不相符合的是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如果只考虑甲病的遗传,12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C正常情况下5号个体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不能肯定是否患甲病D如果11号与无病史的男子结婚生育,无需进行产前诊断7如图为雄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的模式图和性染色体放大图,其中I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和分别是X、Y染色体的特有区段,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能表达B若Aa基因位于上,则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C位于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雌果蝇中出现的概率高于雄果蝇D该果蝇的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均含有2条X

5、染色体8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某植物雄株出现一突变体。为确定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该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用Q表示)以及子代中该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中所占的比率(用P表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B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2C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2D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可能分别为1/2、1/4二、非选择题9(8分)下图A、B分别表示某雌雄异株植物M的花色遗

6、传及花瓣中色素合成的控制过程。植物M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植物M亲代:蓝花白花(甲)(乙)F1:紫花自交F2:紫花蓝花白花934白色素酶1基因A蓝色素酶2基因B紫色素AB(1)图A中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若让图A中的F2蓝花植株自由交配,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2)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仅通过图A中的杂交和自交,若白花植株更易被天敌捕食,此因素_(填“会”或“不会”)导致种群b基因频率下降。(3)在F2植株传粉前,将所有紫花雌株与蓝花

7、雄株移栽到同一地块(每一雌株可接受任何雄株的花粉),单株收获种子,每株所有的种子(假定数目相等且足够多)单独种植在一起可获得一个株系。则在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_的株系只有紫花植株;有_的株系三种花色的植株都有,且紫花蓝花白花的比例为_。10(10分)科学家的在研究果蝇时,发现果蝇的眼色中有红色、褐色、白色三种表现型,身色有灰身、黑身两种表现型。(1)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8条。如果对果蝇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量_条染色体。(2)若假设控制果蝇眼色A(a)与身色B(b)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有人将两只果蝇杂交,获得了100只个体,其表现型为37只灰身褐色眼;19

8、只灰身白眼;18只灰身红眼;13只黑身褐色眼;7只黑身红眼;6只黑身白眼。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_。若该人进行的杂交实验果蝇所产白眼果蝇胚胎致死,则理论上亲代两只果蝇杂交后代的比例为灰红灰褐黑红黑褐_。(3)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F、f表示)、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雄蝇表现型比例如图所示。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子一代表现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是_。若让子一代中灰身雄蝇与黑身雌蝇杂交,后代中黑身果蝇所占比例为_。11(10分)(2014保定模拟)野茉莉花有白色、浅红、粉红、大

9、红和深红五种颜色,其花瓣所含色素由核基因控制的有关酶所决定,基因A、B、D(独立遗传)分别编码酶A、酶B、酶D,酶所催化的反应及各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三种物质同时出现则为深红,只有一种白色物质或没有白色物质为白色。(1)开深红花的野茉莉植株中,基因型为杂合子的有_种,开白花的野茉莉植株基因型有_种。(2)开大红花的野莱莉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_。(3)两株开深红花的野茉莉植株杂交,检测到有的后代植株中没有白色物质,则这两植株杂交后代中,开白花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开浅红花的植株数与开大红花的植株数的比例为_。(4)由题意概括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写两点)_、_

10、 _。12(10分)研究人员以不同品种的鸡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杂交实验,分析了羽型、羽速两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已知公鸡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母鸡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1)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丝状羽性状的遗传受_染色体上的_性基因控制。杂交二可以用来检验F1的_。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以推知,所有用来进行实验的亲本(P)的片状羽鸡均为_。(2)鸡的羽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后代性状及数量亲本组合公鸡母鸡快羽慢羽快羽慢羽慢羽快羽 050820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知,亲本组合中的慢羽鸡和快羽鸡的基因型分别是_和_。若将亲本的慢羽鸡与后代

11、慢羽鸡杂交,所生子代中慢羽鸡占_。13(10分)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pH降低而颜色变浅。另一对基因与细胞液酸碱性有关。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如表。基因型A_BbA_bbA_BB、aa_表现型粉色红色白色(1)推测B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位于_上,并且该蛋白质的作用可能与_有关。(2)以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代全部是粉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_。(3)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

12、体上。如果通过实验,确认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粉色植株(AaBb)自交后代中,子代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专练答案1.解析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可知,消耗等量葡萄糖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的体积比为13;若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完全显性,则AaBb与AaBB杂交后代中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占1/4,不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占3/4;白化病患者的正常双亲,生下的正常孩子中纯合体占1/3,杂合体占2/3,因此比例为12;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答案C2.解析选项A,b、d分别为豆荚皮(果皮)和种皮,二者均

13、属于母本植株的一部分,故性状由母本植株决定。选项B,a、b的基因型均为AaBbCc,子叶c为亲本豌豆植株AaBbCc自交产生的F1的,其所对应植株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为1/8。选项C,该植株上所结种子的子叶c的性状会发生分离,即使在同一个豆荚中的种子也可能不同。选项D,本实验仅仅刮开了一个豆荚进行统计,因此种子数目太少,无法用于验证遗传规律。答案A3.解析假设控制抗病、感病性状的基因为A、a,控制无芒、有芒性状的基因为B、b,则由表中数据可知,两种表现型不同的小麦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中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小麦杂交,单独考虑抗病和感病,杂交组合为A_aa,后代抗病A_占2/3,感病aa占1/3;单独考虑有芒和无芒,杂交组合为Bbbb,后代有芒占1/2,无芒占1/2,两个性状组合后,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2211。答案A4.解析F1的测交比为31,说明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设为A、a和B、b,鲜红色为aabb的个体,其他基因型的个体都为蓝色。F1的蓝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故F1自交产生的后代中蓝色(A_B_、aa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