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671884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文教学活起来.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荣县保华镇礼佳学校 冯天才关键词:课标、课堂改革、学生主体意识。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四川教育;教育导报。 在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堂教学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

2、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一、改变课堂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整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与教的关系,教师引导好必然导致学生学得好。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

3、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语句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兴趣是一切学习、工作的源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

4、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活泼的课堂气氛,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1)朗读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生朗读提灯女神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2)教师范读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教师激情饱满的阅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情感的过程。任何一篇精讲课文都是我锻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和手段。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要让学生

5、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范仲淹的故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我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活跃起来了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有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荣县保华镇礼佳学校 冯天才 2013、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