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6710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遗传学重点归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章 人类基因与基因组第一节、人类基因组的组成1、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基因组是是细胞内一套完整遗传信息的总和,人类基因组包含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单拷贝序列 串联重复序列按DNA序列的拷贝数不同,人类基因组 高度重复序列 反向重复序列 重复序列 短分散核元件 中度重复序列 长分散核元件3、 多基因家族是指由某一祖先经过重复和所变异产生的一组基因。4、 假基因是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第二节 、人类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 基因的结构包括:(1)蛋白质或功能RNA的基因编码序列。(2)是表达这些结构基

2、因所需要的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区序列。2、 割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细胞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是不连续的编码序列,由非编码序列将编码序列隔开,形成割裂基因。3、 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隔离子组成。4、 外显子大多为结构内的编码序列,内含子则是非编码序列。5、 每个内含子5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GT,3端的两个核苷酸都是AG,这种连接方式称为GT-AG法则。6、 外显子的数目等于内含子数目加1。7、 启动子分为1类启动子(富含GC碱基对,调控rRNA基因的编码)、2类启动子(具有TATA盒特征结构)、3类启动子(包括A、B、C盒)。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的多态性1、 人类基因

3、组DNA多态性有多种类型,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拷贝数多态性。第二章 、基因突变 突变是指生物体在一定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遗传物质发生某些变化。基因突变即可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类型 一、碱基置换:是指DNA分子多核苷酸链中的某一碱基或碱基对被另碱基或碱基对置换、替代的突变方式,通常又称点突变。包括: 1、同义突变:替换发生后,虽然碱基组成发生变化,但新旧密码子具有完全相同的编码意义。同义突变并不产生相应的遗传学表观效应。 2、错义突变:替换发生后,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了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的结构序列组成

4、。 3、无义突变:替换后,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终止密码子,引起多肽链提前终止。 4、终止密码子突变:DNA分子中某一终止密码子发生单个碱基替换后,变成了具有氨基酸编码功能的遗传密码子,导致多肽链的合成非正常继续进行。 二、移码突变:是指DNA多核苷酸链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导致DNA读码序列发生移动,改变密码子的编码意义。 三、整码突变:基因组DNA多核苷酸链的密码子之间插入或缺失三或三的倍数个碱基,导致多肽链中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多个氨基酸。 四、片段突变:包括缺失、重复、重组、重排。 五、动态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中,短串联重复序列,尤其是三核甘酸重复序列的重

5、复次数可随着世代传递而逐代增加,这种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突变效应,从而引起某些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Huntington病。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及作用机制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诱发突变则是指在人为干涉情况下导致的基因突变。 一、物理因素:1、紫外线: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DNA序列中相邻的嘧啶类碱基结合形成嘧啶二聚体。2:核辐射:引起染色体或DNA的断裂性损伤,断裂后的染色体或DNA序列片段发生重排。 二、化学因素 三、生物因素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特性及生物学效应基因的一般特性:多向性、重复性、可逆性、随机

6、性、稀有性、有害性和有利性、重演性。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导致蛋白质编码区的功能异常和基因调控区的功能异常。第四节 、DNA损伤的修复 一、紫外线引起的DNA损伤的修复1、光复活修复2、切除修复3、重组修复 二、电离辐射引起的DNA修复1、超快修复2、快速修复3、慢速修复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半不连续、双向多复制起点和终止点。第三章 、人类染色体第一节 、染色质 1、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内,其主要成分是DNA和组蛋白,还有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2、常染色质:通常位于间期细胞核的中心,螺旋化程度低,呈松散状,染色较浅而均匀,具有转录活性。 3、异染色质:一般分布

7、在核膜内层周缘和核仁周围,螺旋化程度高,不活跃。可分为兼性异染色质和结构异染色质。 4、X染色质失活假说(Lyon假说):(1)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但只有一条有活性。 (2)在胚胎早期,一条失活。(3)失活的染色体是随机的。(4)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染色体可得到恢复。 5、X染色质数目比X染色体数目少1,正常男性无X染色质。例如:一个女性的核型是48,XXXX,在她间期细胞核中可见到3个X染色质,47,XXX,可见到2个。 6、Y染色质的数目与Y染色体的数目相等。例如:核型为47,XYY的个体,细胞核中有2个Y染色质。第二节 、染色体 1、根据着丝粒位置可将人类染色体分为:(1)中着丝粒

8、染色体:着丝粒位于或靠近染色体中央。(2)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置位于染色体纵轴的12-58,分为长短相近的两个臂。(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靠近一端,位于染色体纵轴的78至末端之间,此类染色体短臂较短。 2、3种DNA关键序列(填空题):(1)自主复制DNA序列(2)着丝粒DNA序列(3)端粒DNA序列 3、Y染色体的存在对睾丸支持细胞的分化是必要的。因为该染色体上携带有男性性别决定因的关键基因-睾丸决定因子(TDF),它决定着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原基细胞的分化方向。第三节、人类染色体核型1、核型:将一个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和形态特征,依次排列而成的图像称为核型。2、核型分析:是

9、将待测细胞染色体进行技术、配对、分组、并分析形态特征的过程。3、人类染色体按照大小和着丝粒,位置分为A、B、C、D、E、F、G7个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A组最大,G组最小。X染色体位于C组,Y染色体位于G组。(详情见P35表格)4、G显带核型分析已成为目前临床常规应用的染色体病诊断的手段之一。5、ISCN: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6、描述特定带时须写明4个内容:(1)染色体序号:(2)臂的符号:(3)区的符号: (4)带的符号。例如:1q21:第1号染色体,长臂,2区,1带。7、 核型分析常用符号和术语:der:衍生染色体;i:等臂染色体;inv:倒位;p:短臂 q:长臂;ter:末端;d

10、el:缺失;dic:双着丝粒;ins:插入;rob:罗伯逊易位 8、人类染色体多态性: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各种染色体的微小变异,包括结构、带纹宽度和着色强度等。这种恒定而微小的变异是按照孟德尔方式遗传的,通常没有明显的表型效应或病理学意义,称为染色体多态性。可分为(1)随体区变异(2)次缢痕变异(3)Y染色体变异。第四章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重点) 常染色体病 双雌受精 双雄受精染色体病 整倍性改变 核内复制 核内有丝分裂第四章 性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畸变 超二倍体 染色体畸变 非整倍性改变 亚二倍体 染色体结构畸变 嵌合体一、染色体畸变(一)、染色体数目畸变 1、整倍性改变:细胞的染

11、色体在二倍体(2n)的基础上,以单倍数(n)为基数,成倍地增 加或减少。 (1)、双雌受精:一个正常精子与一个异常二倍体(2n)卵细胞受精,形成两种3倍体 卵(3n);69,XXX;69,XXY。 (2)、双雄受精:两个正常精子同时与一个正常卵细胞受精,形成3倍体受精卵。69,XXY 69,XYY。 (3)、核内复制:细胞有丝分裂时,DNA复制两次,细胞只分裂一次,形成的子细胞染色 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 (4)、核内有丝分裂: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进行一次复制,但核膜没破裂,形成四倍体。 2、非整倍性改变:细胞的染色体在二倍体(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所形成 的细胞或个体称为非

12、整倍体或异倍体。 (1)、超二倍体(2n+1):在二倍体(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则构成超二倍体。 超二倍体主要是三体型。 (2)、亚二倍体(2n-1):在二倍体(2n)的基础上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则构成亚二倍体。 亚二倍体主要是单体型。 (3)、嵌合体:在人类中,有的个体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不同的细胞系。PS、假二倍体(2n+1-1):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涉及2条及以上的染色体,有的染色体 增加,有的染色体减少,增加和减少的数目相等,细胞染色体数目仍与二倍体一样, 但其染色体组成已不是正常二倍体,称为假二倍体。 3、非整倍性改变机制:包括染色体不分离和染色体丢失 (1)、染色体不分离:是指在细胞分裂的中后期,两条同源染色体或姐妹染色单体不能正常 分开二同时进入某一子细胞,导致该子细胞增多一条染色体或减少一条的现象,染色 体不分离可发生在配子形成中减数分裂,或受精卵卵裂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受精卵卵 裂早期发生染色体不分离,可导致嵌合体的出现。 (2)、染色体丢失: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动过程中,某一染色体未能与其他染色体一起 移动而进入子细胞,滞留在细胞质中而丢失。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将导致子细胞缺失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