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66969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门石窟学术研究百年张乃翥洛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8,26页【作者简介】张乃翥(1946-),副研究员,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2【内容提要】20世纪是龙门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百年。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中外关系史、民族史、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环境文化学、技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对未来龙门石窟的研究,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加强多层面的综合研究。【关 键 词】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艺术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龙门石窟入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内在资质及其资源价值最

2、具权威的确认。 国际社会对龙门石窟文化层位的评价,反映了20世纪人类文化视野不断拓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人类自身日益关注既往历史信息的科学意识。 不过,国际社会对龙门石窟文化价值的认知,从根本原因上看,完全得益于百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龙门佛教文化遗存学术成果的公布和宣传,这就促使人们对百年以降中外学人研究龙门宗教遗迹的学术活动作出历史的回顾,从而揭示出东方学术事业与当代国际文化认知体系同步发展的历史轨迹。 考龙门学术之滥觞,开端于两宋金石之学的曳引。其中如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之纂辑,则尤为中国学林之萃宝。继后,若王昶金三萃编、张星衍寰宇访碑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等,实清季以

3、降中国学人锐意稽古之流波。 然而,近代意义上的龙门文物之学术,则始于1899年法国学者鲁勃兰斯伊阙调查及其学术成果的公布。百年龙门学术之大观,始有斑斑波澜之流痕。自此以下,略陈龙门近代学术之梗概。 一、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从学术上较早注意到龙门石窟重大文化价值的,是西欧、东洋一批从事佛教艺术遗迹考古的专家。本世纪初叶以来,他们率先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田野调查与资料的结集。 上述国际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鲁勃兰斯兰格、沙畹,瑞典的阿斯瓦德西兰,日本的伊东、冢本、平子、关野贞、常盘大定、泽村、岩田、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他们的报告或著作分别见于亚细亚学报、华北考古图谱、支那雕刻、东

4、洋学艺杂志、支那美术史、支那佛教史迹、龙门石窟的研究等,均为东方学界了解龙门文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此期间,又有中国学者致力于龙门石窟文物资料的收集。如原河南博物馆的关马益氏,集多年寻访踏察之结晶,于1935年出版了一部专门的图籍伊阙石刻图表。这部专著以龙门石刻造像和碑刻题记为选材主体,编纂了龙门石窟遭受社会性损坏以前的大量宝贵的图像和拓片。为了观览检阅的便利,该书又为读者排比了造像题记的编年序列。 1953年,人民政府在龙门石窟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60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会同龙门文物保管所对龙门石窟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考古学测绘并对两山窟龛试行分区编号,这是中国高

5、等学府第一次对龙门石窟进行的资料性工作实践。 20世纪70年代,龙门文物保管所对龙门东西两山的碑刻题记进行了普察和拓印。在当时的条件下,共收集、拓印碑刻题记2780品,其中包括702品刻有绝对纪年的题记,这为相关造像的形制特征提供了年代学标尺。与此同时,洛阳市建筑设计部门测绘了1/200的龙门西山立面图。 80年代中期,龙门文物保管所邀请解放军某部对龙门东西两山三十余个重要洞窟的地质病害进行了调查记录,从而为80年代后期以来上述洞窟的病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嗣后,龙门文物保管所委托解放军测绘学院对宾阳中洞、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进行近景摄影测绘,分别取得了1/10和1/25的立面图纸。1986年

6、,龙门文物保管所从国家测绘部门购入了1/2000的彩红航空片。80年代龙门石窟资料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收获,是该所研究人员系统地普查记录了东西两山的碑刻题记。此间查明,龙门石窟现存各类碑记为3126品,足可为今后研究龙门石窟的历史内涵提供珍贵的文字信息。 与洞窟调查相伴随,龙门地区田野遗迹的考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龙门文物保管所研究人员已对石窟周围的广化寺、弘圣寺、天竺寺、宝应寺、奉先寺、香山寺、护法寺等唐代寺院遗址和义净、金刚智、善无畏、卢从愿、僧神会等唐代墓塔遗迹进行了勘察或试掘,从而丰富了人们对龙门佛教文化区系特征的认识。 80年代末,文物部门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文物出版社对龙门石窟进行了

7、窟龛编号,现已给定2002个窟龛号码,惜此项工作尚有不少编列失当的地方。 二、若干学术专题的研究 (一)龙门石窟与中外关系史研究 作为异国宗教的佛教,原是随着中外交通业绩的推动东传我国的。因此,中古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必然给龙门石窟打上深深的烙印。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注意搜集龙门石窟与中外关系史有所关联的材料,先后撰写了一些内容新颖的论文。其中温玉成发表在西北史地上的龙门所见中外交通史料初探、发表在法音上的华严宗三祖康法藏身世的新资料,张乃翥发表在中州学刊上的龙门石窟造像遗迹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大桥一章发表在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上的奉先寺洞诸像的制作与白凤天平雕刻,即各从文字史料和造像形态的

8、不同角度对龙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作了初步的探讨。 (二)龙门石窟与中古民族史研究 5世纪晚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走向高潮的时代,创始于此期的龙门石窟,正与北魏南迁的诸多民族结下了息息相关的不解之缘。包涵在石窟造像遗迹中的这一文化现象,业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目,从而促使他们从民族史角度对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索。近年发表于国内学术刊物的龙门古阳洞研究、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龙门石窟魏唐碑铭所见民族史料集绎、龙门石窟与北方民族文化等论著,即是这一学科领域内较有影响的成果。学者们通过对上述洞窟材料的分析与排比,论证了龙门石窟造像工程的出现,正是中古以

9、来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结果,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主体背景的认识。 (三)龙门石窟与东方艺术史研究 由于石窟造像的宗旨在于用艺术形象的审美感染作用达到宣传宗教教义的目的,所以这一文化遗产的美学特征问题也得到了艺术史家广泛地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陈明达、温庭宽、王子云、常任侠、金维诺和付天仇等不断有研究龙门石刻艺术的论著问世。学者们以敏锐的艺术眼光,论证了作为西方美术东渐产物的龙门石窟,其艺术形态中已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70年代之后,中外学者对龙门石窟佛教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10、。其中日本学者冢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就龙门造像的盛衰和尊像变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国学者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等论著,也就龙门石窟的艺术源流发表了很好的看法。张乃翥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龙门造像遗迹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则以石窟遗迹中的一些典型题材为契口,探讨了龙门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与北魏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刘凤君南北朝佛教的深入传播与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董玉祥龙门石窟北魏造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步连生龙门北魏窟艺术探源对龙门石窟北朝窟龛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这个时期出版发行的中国美术史纲(李浴编)、中国美术全集龙门石窟雕刻卷(龙门文物保管所编)也从不同角度分

11、析论证了龙门石窟充实的文化内涵。 (四)龙门石窟的佛教史研究 龙门石窟作为古代社会的一项宗教遗迹,其内部包含了中国宗教史上一些丰富的历史信息。几十年来,学者们利用龙门碑刻材料和洞窟造像实例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世纪50年代初,王去非先生调查龙门洞窟遗迹之后撰有关于龙门石窟的几种新发现及其它有关问题的论文,论证了盛唐之际龙门曾有佛教女尼一再瘗葬的史实,这为人们认识龙门石窟的宗教内涵增加了崭新的素材。1991年考古第2期发表了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该文则就同一课题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取证和更深入的研究。作者指出,龙门现存唐代瘗窟凡39座,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

12、现象,它充分反映了中古时期佛教思想在中国世俗意识中占有重大影响的事实。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考古学报、世界宗教研究、法音和文物等学术刊物,分别发表了刘慧达北魏石窟中的“三佛”、李玉昆从龙门造像铭记看唐代佛教、温玉成华严宗三祖康法藏身世的新资料、龙门石窟造像的新发现和张乃翥从龙门造像史迹看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之关系等论文,多以洞窟资料为依据,对包括佛经流布、宗派演革、寺院经济、邑社结构、政教贯通、佛道融合诸教史问题进行了各自的研究。 (五)龙门石窟的考古学研究 学术界从考古学角度系统研究龙门石窟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部分师生对龙门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考古调查和测绘。

13、70至80年代,考古学报先后公布了其中的两件学术报告丁明夷的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和温玉成的洛阳龙门双窟。80年代末,该校师生再来龙门考察,其间重点对龙门北魏时代的皇甫公窟进行了全面测绘和记录。其研究论著有马世长龙门皇甫公窟发表于1991年出版的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一卷上,同书同卷还收录了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及宿白先生洛阳地区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后者就洛阳地区8处北魏石窟的形制特点与龙门石窟作了精辟的比较性探讨,为今后对这些石窟继续进行其它学科的研究奠定了有益的基础。 (六)龙门石窟的环境文化学研究 龙门石窟佛教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当时这一地区的外围条件有着密切的关联。

14、因此,近年以来学术界曾对石窟周围地带的环境文化展开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龙门文物保管所若干学者对龙门东西两山的寺院遗址和古代墓葬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个别考古发掘。其考察报告有该所洛阳龙门香山寺遗址调查与试掘、龙门奉先寺遗址调查等。部分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如温玉成的龙门十寺考辨、龙门天竺寺与摩尼教、记新出土的荷泽大师神会塔铭,张乃翥的龙门藏幢续跋两题、跋龙门地区新发现的三件唐代石刻、禅宗七祖荷泽大师神会塔铭引论、从出土文物看中古时期龙门地区的区系文化聚落、龙门梵僧遗存所反映的唐代中印文化交流。此外,国内学者对龙门某些寺院的文化内涵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林悟殊发表于1986年

15、中原文物第1期的龙门天竺等非摩尼教寺院辩即是其中的一例。上述学术活动的展开,加深了人们对龙门石窟环境文化条件的认识,必将对下一阶段龙门石窟文化内涵的整体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七)龙门技术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龙门石窟的技术性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即一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科技阶层也对此项工作从事过田野调查和理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地质学界曾对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国内四所石窟的地质形态作过系统的勘查和分析,此后已就调查结果提出了石窟病害的保护性对策。其中苏良赫教授石窟保护工作中的地质学曾在我国报刊上阐述了地质学界原则的看法。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陈明达先生,对龙门石窟的一些重点洞窟的建筑性保护亦提出过良好的意见,他们分别发表的学术论著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关于龙门石窟修缮问题都为龙门石窟的建筑修复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方案。 70年代以来,国家多次拨出保护款项对龙门石窟进行针对性修复。但近年来的施工实践证明,这类保护工作缺少可靠的数据论证和测试手段,不仅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