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66429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第一章 原始舞蹈一、崖画舞蹈1、图腾舞蹈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2、祭祀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3、求偶舞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二、部落舞蹈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

2、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

3、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3、舜的乐舞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三、原始舞蹈的特征1、强烈的功利目的2、澎湃的生命激情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第二

4、章 三代舞蹈的分流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娱人: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夏朝开始,舞蹈进入了表演领域职业:女乐,即以歌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甲骨文中专门记述为“舞臣”。夏桀:后宫有女乐3万人,造烂漫之乐,腐化不堪,倾向于艺术化。商纣:追求乐舞享受,让师廷作“北里之舞,靡靡之音”。桀纣的共同倾向:“以臣为美,以众为观。”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反映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裙,表现治水动作商

5、汤大濩纪念商汤求雨有功三、巫舞蜡祭以歌舞祭祀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的礼仪,始于神农氏时代傩舞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祭祀仪式,以跳为主,叫“跳傩”,其“跳”的部分叫“傩舞”,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命令国都居民在国城九门外行桀性之祭,以驱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都在国城门外举行,叫“国傩”(春季)。第二次是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常舒发,此谓“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命令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在国门旁桀性祭神,此谓“大傩”。五、礼崩乐坏春秋战国初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礼崩”是指周礼崩溃,由

6、于礼乐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礼崩”自然要引起“乐坏”,“乐坏”是基于维护周礼立场上言指的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形成这样的关系,除“礼崩”的原因之外,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郑卫之音四、西周的“礼乐互补”礼:周初制定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乐:指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为一体的艺术。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建立一套严明的制度,来治国治民,保持社会有序,即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所以叫“制礼作乐”,也叫“礼乐互补”。五、周初期:六大舞、六小舞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

7、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被称为武舞的代表。3、六小舞舞蹈性较强,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六大舞和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飞跃。一、俗乐俗舞1、巾袖舞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

8、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如长袖舞、巾舞等。2、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戚舞3、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建鼓舞等4、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二、四夷乐四夷乐: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中外舞蹈开始交流,异域之风吹入中原大地,内地舞蹈的风格受其影响有所变化,但同时又更确立汉文化的统治地位。1、鼓吹乐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乐,奏鼓吹曲,豪放高亢2、羽舞源于西

9、南少数民族,舞者办成鸟形,执羽而舞3、芦笙舞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择偶、庆丰收等4、巴渝舞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 乐舞.三、礼节舞和即兴舞自娱舞蹈礼节性“以舞相属”社交与个人价值的认同1、礼节舞,汉代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古代称之为“以舞相属”:一人起舞,属请他人,继舞以报,循环下去。这种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此,礼节舞往往超出了舞蹈的范围,成为人际关系的

10、表现。2、即兴舞,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自舞,称即兴舞妙用:在特定场合巧妙的表达一些不便直言的心迹。汉人善用即兴舞抒发心智,寄予情怀四、汉代著名的舞人汉代已有专门训练歌舞者的场所,舞人常在后宫贵族大夫家出现,因为有了竞争,汉代歌舞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汉代舞人身份有三种1、倡奴隶身份的职业性的技人2、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3、歌舞者介于倡与舞姬两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五、汉代国家乐舞机构雅乐舞的机构叫“太乐署”俗乐舞的机构叫“乐府”可见在汉代我国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歌舞的主要内容。此外在西汉时有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上林苑平乐馆,是我国最早的广场艺术。六、汉代百戏同一空间,同时展现音乐、舞蹈、杂

11、技、幻术等叫“百戏”,又叫“角抵戏”。汉代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在百戏中表演,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百戏在汉代亦称角抵戏,其源头是表演蚩尤以其头角与轩辕相斗的蚩尤戏。汉代百戏广泛的流传在宫廷、贵族和平民阶层中间,百戏在汉代最为昌盛,后期有些衰落。七、汉代“舞赋”“舞赋”是汉代出现的用文字体裁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傅毅舞赋 张衡西京赋杨雄署都赋八、汉舞的艺术特征汉代舞蹈是以楚舞为基础并吸收了外域和边疆舞蹈以及姊妹艺术营养而形成的。汉代舞蹈既轻疾又顿挫,既刚劲又舒展。汉舞这种多形态的美感,可以

12、从当时描写舞蹈的文字和画像砖石上,获得强烈的印象。汉舞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 和形式美两个方面。思想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形式美体现在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风格。“楚舞”是以折腰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调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再者,汉舞对姊妹艺术有所借鉴,主要是在杂技、武术和幻术方面。统一基调: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泱泱汉风,天真狂放。八、汉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汉代是俗舞的发展时期。“俗”既是通俗,表现在技巧上大胆吸收武术、杂志,并与舞蹈自身的表现力相结合,发展了舞蹈的语汇与技巧,因此,“技艺

13、并重”是汉代舞蹈的重要特点。汉代有名的剧目盘鼓舞:五盘、七盘张衡观舞赋拊者啾其齐列,盘鼓焕以骈罗盘鼓舞的表演,演员丽服划一,容光灼烁,清展歌喉,抗袖而舞。表演中队列似断还连,罗裙翩翩若燕。舞者美目顾盼,流光四溢,纤腰似折,袖如素霓,声容无差,进退合度。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女乐表演的舞蹈,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就有所差异。舞人腾踏于盘鼓之上、回旋于盘鼓之间,既有高难度动作技巧,又具柔美的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该舞蹈是在技巧、抒情两方面结合的优秀典范。总之,如果说 代是雅乐舞文化的高峰,那么两汉时代就是一个 舞文化文化的高潮。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舞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

14、舞蹈发展的阶段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汉族乐舞文化与外国及少数民族乐舞文化长期交流,大大推动了舞蹈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舞蹈已经体现出对自身艺术规律的把握,从而出现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总概:纵情生色(混乱年代)、女乐发展(技艺性、表演性更强)、政体舞蹈(清商乐舞)、王权贵族所追求的清商乐(包含一部分雅乐、俗乐,由中原旧舞和吴歌西曲组成。清商乐舞来源于古代音乐、音调的定律,曹丕设立了清商署,主要表演俗乐舞)一、清商乐舞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有乐曲、歌曲、舞曲。它是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1)明君是表演汉代昭君故事的歌舞明君舞。它是以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背景,创编的歌舞,由绿珠首演,歌舞有情有节,表现了王昭君背井离乡的哀怨之情和思乡望归的惆怅别绪。(2)拂舞执舞器“拂子”,拂子又名拂尘,为古时谈论家和道士手中所持之物。拂舞是江南吴地的民间舞蹈,它是一个具有思想内涵的舞蹈。拂舞到隋唐已不再执拂,并与汉代流传下来的鞞舞、铎舞、巾舞一起并称为四舞。3)白纻舞原是三股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着白色纻麻的美丽舞衣而得名。“质如轻云,色如银。”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白纻舞是南朝女乐歌舞中著名的舞蹈,也是清商乐中的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