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966038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9. 昼夜交替10.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1.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2. 四季循环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9.昼夜交替【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昼夜交替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进行观察、调查、科学阅读等活动,并用简洁、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结果。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用新方法

2、、新材料完成探究。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接受别人的建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带来的便利。2.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学习 内容13.1中的高年段要求。课标在“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明确指出,教师应帮助生形成的:“地 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主要 概念。学习内容13.1要求学生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 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其中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将自然现象与 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即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

3、替现象,知 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和方向等。【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是单元的起始课。应在对本课内容进行教授和学习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内容 稍作铺垫,或是在教学过程中无痕融入与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地球的 运动”有较为整体的认知,防止片面化、割裂化、碎片化的学习。通过低年级“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和中年级“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 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 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昼夜交替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探索

4、其成因是原始人类原始天文学研究的开 始,本课围绕昼夜交替现象展开,通过科学史的阅读、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等多 种方式,带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运动联系在一起,引导 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自转运动的历程,变抽象为直观,让他们能够从宏观角度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的 大概念,从学科角度形成“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有规律的自转产生了有规律的昼 夜交替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地球以外天体的升落方向的学科概念。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阅读活动,主要是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及人类 认识昼夜现象的历程。首先通过读图引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认识昼夜现象

5、。 再通过阅读文字,了解古人对昼夜现象的解释历程。第二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现象,探索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进一步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地球自转现象。第四部分通过读图和讨论,理解地球绕着地 轴在自转。【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知道了太阳能够发出光 和热、月相变化有规律、夜空中星星闪烁的秘密。通过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 球、月球与太阳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认识了月球的运动以及太阳的运 动规律,对于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及形成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较弱,虽然对于天体运动的 知识有所了解,知道地球围绕着

6、太阳转动,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但对于地 球的公转和自转会带来什么影响、分别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却不够明晰,有的甚 至存在错误认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同时,学生难以 通过直接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史的阅读和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通过多个 角度和多种方法突破迷思概念,建立起“太阳照射产生昼夜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交替f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正确概念。经过四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自主探究、自主思维与科 学活动能力。在科学史阅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文本,注意抓取重点 进行辨析;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通过思辨逐步

7、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通过分析现象,结合推断,得出正确结论。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空间领 域”的科学知识有天然的好奇心、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先前知识基础,但也有 一些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任务细化、分化、多样化,借助结构化的教 学材料帮助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同时,考虑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一一科学史阅读 融入实践活动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依次递进的模拟实验中感受与体悟古人观察自 然现象并作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与解释的过程,在思辨与不断创生问题、解决 问题中产生共情与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通过阅读,了解人类由天动到地动的探索地球自转的过程。2

8、.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3. 将昼夜变化的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 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4. 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科学探究:1. 能进行自主科学阅读活动,并归纳与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 表述。2.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和建构模型等方法,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运动产生的结果。3. 注重实验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规范活动、积极思考、及时 记录、分析现象、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科学态度:1. 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的猜想。2. 对昼夜的变化及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充满探

9、究兴趣。3. 乐于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创新方法与材料完成模拟实验探究。4. 愿意倾听、分享获得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的观点, 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修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认识天体运动和宇宙探索带来的便利。2. 认识科技的发展会带来人们科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其规律。【教学难点】分析模拟实验和实际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太阳东升西落的视频。学生材料:手电筒、旋转支架、地球仪、铁丝、卡纸圆环、贴纸、方位卡(上 北下南左西右东)、卡片(遮挡视线)、模

10、型卡(太阳)、记号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揭示主题1. (出示白天和夜晚的校园图片)观察并思考:白天的校园与黑夜有什么不 同?(明暗不同)2. 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了白天与黑夜的光线不同,古代中国人做 出了这样的解释:他们认为,太阳是住在东边海上的一只三足金乌,金乌从海上 飞出,就迎来了白天,当它休息时就是黑夜。3. 提问:关于这个解释,你提取到哪些信息?4. 小结:古中国人意识到昼夜的形成与太阳有关,太阳出现就是白天,太 阳消失就是黑夜。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白天和黑夜的的图片,让学生联系实 际生活,并将关注点聚焦到白天和黑夜光线的不同上,再适时提

11、出古中国人对于 昼夜现象做出的猜想与解释,让学生从古人的思考中链接自然现象,感知古人的 想法,调动学习动机。二、模拟实验一:昼夜现象的形成1. 交流: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是球体,我们用地球仪和手电 筒来代替(师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2. 提问:太空中的环境是明亮还是黑暗?(关灯、拉上窗帘)3. 演示:打开手电-亮(白天),关闭手电-暗(黑夜)。(师将圆环卡纸挂在挂钩上,作为区分昼和夜的虚拟分界线,在地球仪的中 国位置贴上贴纸)4. 思考:昼夜每天交替一次,好像没问题,这个神话传说似乎确实能够解 释昼夜的形成?生:不对,太阳的照射是持续的,并不能像手电一样一开一关。生:不对,按照这样的方法,地球的另一半永远都是黑夜。生:不对,地球上还有其他的国家,我们有白天黑夜,他们也有。5. 小结:古中国人对于地球的形状没有概念,更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许多其 他的国家,所以他们只能从自己生活周围的自然现象进行推测,做出了片面的解 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