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657556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年级:姓名:- 26 -2020届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

2、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首先,诗歌与音乐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

3、同地域的观众喜爱。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青春偶像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等业余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

4、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相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借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三是

5、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些文化类节目能受大众喜爱,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B. 经典咏流传体现出“新旧结合”的文化生态,这对诗词当代化有深刻意义。C. “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D. 诗词

6、只要能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就可以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入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B. 文章善于条分缕析地分析问题,如第二段中用“首先”“其次”来标明论述条理。C. 文章结尾段表达了对传统诗词的信心,认为它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D. 文章论述“传统诗词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时运用了例证法,理据结合,说服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民族文化的瑰宝诗词能得到新的应用及传播,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B. 节目内容与多种传播形式互动的创新之

7、举,助力经典咏流传节目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C. 有了经典咏流传体现出的文化生态,才有了在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诗歌体式“古风”体。D. 无论面临怎样的文化生态,诗词只有不脱离时代需求,不忽视大众审美,才不会失去生命力。【答案】1. B 2. A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主要原因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错误,实际上第一段“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只是一种社会背景,也是传统文化与大众结合的

8、一种途径,但并非主要原因。C项,“古风体就是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所形成的一种青春的文体”错误,第三段,“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可知原文是“多以”,选项“就是”错。D项,“唱响时代强音就可以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错误,可能变绝对,文中第四段“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中,“诗词要想再度获得”表述成了“就可以再度获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

9、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的开篇从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评析入手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吸引力强”错误,文章是先提出观点,“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然后以经典咏流传为例加以说明,“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的喜爱”。选项弄错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

10、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是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错误,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自身生命力只是原因之一。第一段“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创新点”,可知原文还提到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以及电视节目的创新等。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

11、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互联网这些年造了不少“网红”,从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再到最近很火的网络直播,互联网的“造红运动”一直与时俱进、各领风骚。“造红”也成为互联网的一项产业,被人诟病多年,也被人吹捧多年。“网红”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

12、回头看看这些年我们讨论过的“网红”们,有的是有真才实学,凭知识和观点吸引粉丝;有的是哗众取宠,靠乖张和暴戾吸引眼球;有的是有商业头脑,开了各种网店赚得盆满钵满;也有的是靠PS图片一步步嫁入豪门,成了所谓的“人生赢家”。在互联网上,这些不拘一格的“网红”成了很多网民的共同记忆。而那些能真正脱颖而出,被人们发现、记住并口耳相传的“网红”,并不是因为他们拼命博眼球,而是因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品质。他们的走红带着鲜明的互联网代际特色,带着互联网技术升级的印记,带着互联网对传播和商业环境改变的时代烙印。互联网是浩瀚的信息海洋,但这片海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无用的、垃圾的。看看今天的互联网产品,大

13、量同质化的内容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用户的审美疲劳,而最终会导致同一类型产品的整体性滑坡。对各路互联网创业人士来说,“网红经济”也能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要打造能红起来的互联网产品,首先要感受互联网的时代精神。在这个追求个性、求新求变的时代,不能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生产一堆缺乏营养的旧文章,而是要时刻敏锐地学习、主动地沟通、适时地变化,与互联网的用户们保持同样的节奏和活力。(摘编自于小唐把“网红”做成时代印记)材料二:(摘编自腾讯研究院)材料三:大眼睛,长头发,锥子脸,经过滤镜与磨皮的肌肤透出一种橡胶般的乳白这样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她们贴出自己的街拍照片,发表穿衣搭

14、配心得,录制化妆视频教程,受到千千万万年轻男女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的中坚力量。其实,当我们真正揭开网红身上美丽与欲望交织的画皮,就能够发现,真正想成为网红中的佼佼者,将人们的关注转化为财富,将财富转化为生活,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看似随意的清新照片,背后是无数个POSE、无数张废片、无数次修图。每个网红经营的畅销淘宝店,都是一天天早出晚归进货、上架、宣传构成的。想要红一阵子,一张手捧奶茶的清纯照片即可;想要红一辈子,则需要持久的网络曝光与信息输送。“网红”为粉丝们提供的,不只是一张美丽的照片而且是一种生活的想象,一种超越平凡与庸常的想象。因而,当95后的年轻人大胆而直白地说出“我想

15、当网红”的时候,他们表达的也并非只是对于整容出名拜金的顶礼膜拜,而是对那种看起来轻松又高端的生活的向往。而对于人生路刚起步的他们来说,成为“网红”,似乎是最简单便捷的一条道路。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网红”呢?最近有媒体发布一系列女科学家精心装扮认真拍摄的肖像照、工作照,一样以微博7万余次转发、微信10万以上阅读获得了潮水般的追捧。“女科学家”“女学霸”那种呆板、无趣、容貌欠佳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或许比不上明星的大眼睛,或者“网红”的锥子脸,但她们的笑容,和实验中得出的数据一样漂亮,她们的身姿,和推导出的公式一样优美动人。不同于上一代对偶像的苦难化讲述,这些照片和故事,为人们塑造着新的生活想象:用才智与勤奋,可以获得美满幸福、受人尊敬的生活。她们,是这个物质充裕时代真正值得崇拜的偶像。(摘编自薛静除了“网红”还有什么能够崇拜)4. 下列不属于“网红”不断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A. “造红”是互联网的一项产业,且“造红运动”一直与时俱进。B. 网红群体不拘一格,用各种方式推销自己。C. 互联网对传播和商业环境的改变。D. 网红被人诟病多年,也被人吹捧多年。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创业人士可以从“网红经济”得到启示,即像“网红”这样重复的无用的互联网产品,终会整体性滑坡。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