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64357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外教育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 2、有教无类 3、中国科学社 4、理想国 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密封线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 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一、 名词解

2、释(每题5分,共30分) 1、学记 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2、 有教无类 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3、中国科学社 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

3、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4、理想国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答: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是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 1827)率先提出来的

4、。1800年,他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试图把教学与人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人与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经由赫尔巴特(1776-1841)得到发展。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答: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

5、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 答:第一次兴学运动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即所谓“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二是改革科举。凡应科举者须先受教育,规定士子在学三百日方准考试。 第二次“熙宁、元丰兴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整顿地方官学和实行太学“三

6、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取士应“本于学校”。但当时学校尚未完全恢复,权益之计就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办法。三是创办和恢复各种专科学校。 第三次是“崇宁兴学”。此次兴学只是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某些措施,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多大改变。所不同的是,曾一度停废科举。 宋初的三次兴学运动,尽管每次时间不长,但取得的成就很大。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整个社会造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校对科举的依附;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宋朝无论是中央的官立大学还是地方的郡县学校都比唐朝发达,学生的入学范围和名额也比唐朝时期有所扩大和增加。 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

7、派的教育思想。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思想是“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也称“政本艺末”思想。“以政学为主义”就是以它为体,把它放在教育内容的首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先是在培养政才,管理国家的人才。“以艺学为附庸”就是要求把艺学放在次于政学的地位。它要求教育要把培养政才放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政才取代封建官吏,从而改变官吏的政治素质,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了近百所新式学堂。主张废八股,变科举;广兴学堂;建立译书局、编译局;派人出国游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的产生使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了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

8、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 3、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1.人才观与教育作用观 2.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思想 (1)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2)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内涵 (3)评价 总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表现了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为在中国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答: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更加蓬勃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机器大生产的素质。由于初等教育对培训工人大有好处,因

9、此当时英国的竞争者美国和德国都非常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这使英国感到巨大的压力。同时,工人群众本身已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用各种形式开展自己的教育活动,而且,这种教育活动与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是紧密联系的。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统治阶级对初等教育的重视,使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再也不能把初等教育只作为单纯的宗教慈善事业了,并认识到如果政府不直接控制初等教育将对其统治十分不利。因此,国会于1870年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初等教育法规定了如下一些内容: (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 (2)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