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643165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二:解词语含义 能力定格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2、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

3、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

4、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由此可见,当我们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个“排”字,我们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

5、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又”是一个很

6、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四

7、、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例如,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

8、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黑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例如,晋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有一道试题即要求解释“三绝”的“绝”字在文中的含义。很显然,“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是整段文字的总起句,下文则是对“三绝”的具体描述.描述了以圣母殿为代表的造诣

9、极高的古代筑群,可见,“绝”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造诣极高的建筑物”。 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例题同站 例一(1999年安徽)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

10、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简要说说下列加黑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解说 如果仅就字面来理解,“总是”说明没有例外,母亲天天都是这样;而“很自然地”从字面上来看是说“我”很自觉、很主动,不需要别人来催。这样的理解显然很肤浅。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中心思想来考虑一下。这里的两段话节选自回忆我的母亲,而这篇文章旨在歌颂母亲勤劳朴素的一生,揭示母亲的勤劳朴素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正确的理解是:“总是”强调了母亲一贯勤劳能干;而“很自然地”则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例二(1999年南

11、京)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节选自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加黑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意味。 解说 从行文来看,“不料”是说国民党方面“没

12、有想到”“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但问题问的是“不料”对“我军”的表现作用,这就需要联系文章中心来考虑。这则新闻意在反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因此,这里的“不料”其实是以国民党方面的“没有想到”来反衬人民解放军的神速、所向披靡。因此,这里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不料”一词表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例三(1999年武汉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13、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下边对文中加黑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经济桔据,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 B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品德比别人好,给“小伙计”的印象很“高大”。 C皱纹间的“伤痕”,说明他因为贫穷不免偷窃,时常被人打伤。 D胡须“乱蓬蓬”,表明他精神委靡颓唐。 解说 很显然,B项理解错误,因为,这一理解完全脱离了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穷困潦倒,却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整日里好喝懒做,不务正业,有时甚至以偷窃为生。可以说,他身材很高大,但精神却很苍白。因

14、此,说他“品德比别人好”云云,完全错误。 例四(1999年江西) 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掏出那钱的 “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

15、明白了。 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注:竹篮里装着一篮鸡蛋) 第四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解说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中非常困难,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独自一人支撑家庭,50元的学费对于她来说,已是来之不易,她再也无法筹到475元以补足全部学费。然而,为了儿子能升学读书,她拿出了家中仅有的一篮鸡蛋,让儿子送给老师,并且寄希望于老师的同情。母亲的困窘与无奈,令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