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642509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姓 名: 査 洁 学 院: 管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专升本 班 级: 11级1班 学 号: 1409110102 指导教师: 张德化 职称: 副教授 2013 年 6 月8日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制2目 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城市旅游业研究综述1二、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2三、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2(一)优势分析21.区位优势22.旅游资源优势23.市场优势3(二)劣势分析31.经济基础薄弱32.旅游整体形象不突出,城市知名度差33.旅游业基础较差,产品结构单一34.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4(三)机遇分析41.池

2、州市旅游业开发机遇分析42.小结4(四)挑战分析41.景点分析42.周边城市分析5四、池州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5(一)以整合营销战略进行市场推广5(二)旅游产品策略5(三)旅游促销策略6(四)旅游环境改善伴随服务水平提高6(五)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6五、总结展望未来7致谢8参考文献8池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市场营销专业 查洁指导教师:张德化 摘要:近年来池州市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池州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从多方面对池州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现状进行SWOT分析,指出池州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知名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低以及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通过发现问题从而提出一些方案和

3、对策,对规划池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希望其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池州。关键字:池州 旅游业 问题 对策引言:池州市位于安徽的西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东面有铜陵,南面毗邻黄山,西面则和江西省交界,是一个山水洞俱全的城市。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生态区,旅游业乃重中之重,也是池州市的一个支柱产业,在提高池州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池州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佛教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两大品牌为主导。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池州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相关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池州旅游业现状,对于促进池州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带动池州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 城市旅

4、游业研究综述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地蓬勃发展,对于旅游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我国很多学者这这方面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下面我从三个学者的思想来阐述:1.我国旅游业思想理论研究。学者王洪滨(1997)认为:我国旅游研究的角度侧重于统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欠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政府认识不足,一些研究旅游理论方面的科研人员的待遇也不是很好,所以目前我国在关于旅游业深层次的研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早期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文章中缺乏一些统一的思想观念,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在旅游思想方面达成一些共识。2.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学者熊礼明(2008)对我国城

5、市关于旅游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有利于城市旅游的竞争力的加强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关于旅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主要侧重于市场定位和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侧重于应用研究。认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属于研究范畴的一个新的领域-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其次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城市的旅游综合力得到增强,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认为旅游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要加强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参与,其次在旅游业各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

6、年代,必须要树立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旅游形象,最后对旅游业客源市场方面要挖掘潜在市场,更加充分的了解市场行情,从而更多的吸引游客。3.关于池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学者颜红(2006)在池州师专学报上发表文章池州城市旅游开发研究,文章指出:池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是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像齐山-平天湖景区、杏花村、清溪塔、百荷公园等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其次是优越的区位条件,属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东面有铜陵,南面毗邻黄山,西面和江西省交界;还有客源市场优势,池州生态环境良好,山水俱全,很容易受到居民的喜爱。池州发展旅游业存在的一些劣势诸如池州的经济基础薄弱,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

7、比较单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都制约了池州旅游业的发展。对池州城市旅游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总体目标是把池州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城,可开发其观光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以及工业旅游等。对池州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对策,认为城市旅游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开发都是非常重要的,还应该积极加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综上所述,池州的旅游业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其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但是由于城市的经济基础薄弱还有一些其他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池州旅游发展的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二、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概况池州市作

8、为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旅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交通限制,这些资源在以前并没有给池州带来多少好处。而现在随着众多连接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完工或开工建设,九华山旅游机场将于2013年五一正式试飞,池州的旅游的优势方面逐渐明显,都促进了池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池州以九华山为主打招牌,形成了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忽视了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促销,这也是导致池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其次池州的旅游业人才短缺,大部分人都往大城市发展,形成了人才流出的现状,而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都不利于池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以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

9、影响,整体发展没有预期的理想。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一些个体、国企等企业的参与,池州旅游经济实现“逆市飘红”。从下表数据也可以看出,近几年池州旅游业发展呈现上升状态。综上所述,池州整体旅游业发展情况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还有待提高。表1:池州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数据2009年(1-7月)2010全年2011年(1-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646.81545.3936.0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万人次)10.981833.0118.91旅游总收入(亿元)58.14138.183.27同比增长35.5%26.9%19.5%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三、池州

10、市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hts)分析1.区位优势池州市位于皖西南部,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池州位于华中经济区之间,毗邻黄山、庐山、天柱山等著名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朋友们到达该区域的重要出入口。池州作为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也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属于一类开放口岸。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公路运输占住主导地位,G318(上海-西藏)、G206(山东-广东)等国省干线贯穿境内,北京至福州的城际铁路贯穿池州,使陆路交通更加方便,且九华山国际旅游机场将于2

11、013年五一正式运营。2.旅游资源优势 2池州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山青水秀,山水洞俱全。(1)九华山风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池州市青阳县,方圆120平方公里,是首批以“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风景名胜区。(2)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风景区,保留着较为原始的自然景观,牯牛降风景区山势陡峭,气候优越,千峰竞秀,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天然森林植被。牯牛降共有主峰景区、奇峰景区、双河口景区、龙门景区、观音堂景区五大景区。(3)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区交界处,自然环境良好,物种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具有国

12、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湖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湿地系统,为鸟类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升金湖于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秋浦河-秋浦河风景迷人,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根据名人大家的史料推断唐代诗仙李白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因此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5)杏花村(4A级景区)-位于贵池秀山门外,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便在此。3. 市场优势 池州是一个山水洞俱全的美丽城市,风光优美,景色秀丽,很受城市居民的青睐。池州周边的地区像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旅游比例较高,也会带动池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特别农村居民这边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外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