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96410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说明:1.本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2.本卷包括38小题,共 8 页。其中,第卷是客观试题,共35题,每题2分,总计70分;第卷是主观试题,共3题,总计30分。3.请将第卷的客观试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主观试题答在试卷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 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 0-20N B. 0-20SC. 20N -2326N D. 20S -2326S2. 若EF为地球公转

2、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 延吉冬季均温升高 B. 北温带范围变小C. 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 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答案】1. C 2. A【解析】试题分析:1. 该题关键是对P点出现极昼现象和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别,P点出现极昼现象可能的情况包括刚好出现极昼现象和P点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也出现极昼现象,P点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时,由图中信息可知P点纬度为70N,即太阳直射在20N;P点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也出现极昼现象时,即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在2326N,所以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20N2326N,选C。2. 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

3、轴,做地轴的垂直线KL(如下图),即KL为赤道,在赤道平面上,则此时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变小了,则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为20S/N,南北极圈的纬度为70S/N,所以北温带的范围变大,全球极夜范围缩小,潍坊冬季时离太阳直射点最远的距离(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0S)变近了,则福州冬季均温升高,悉尼(约34S,在南半球)夏季离太阳直射点最近(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0S)的距离变远了,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小,昼夜差距缩小了,因而悉尼夏季昼变短了,即选A。【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影响【知识拓展】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如图:1.90极圈的纬度

4、数1/2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2.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3.902北(南)温带范围。3. 下列各图所示日期,代表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的是A. B. C. D. 【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xx年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洋开始钻探,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盼能揭示气候暖化秘密,寻找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成因。据此回答下面小题。4. 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此次钻探的深度可达地幔内部 B. 此次钻探可能到达

5、莫霍面C. 此次钻探可能钻穿古登堡面 D. 此次钻探能到达地心5.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 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C.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D.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答案】4. B 5. B【解析】4.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厚薄不均,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莫霍界面是地壳跟地幔的分界线。根据题意可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海洋中钻探7000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此次钻探的深度超过了地壳层,A错误;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6千米,此次钻探可能到达莫霍

6、面,B正确;古登堡界面是地幔跟地核的分界线,深度在2900千米左右,C错误;地心大概在6871千米左右,D错误。故选B。5. 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ACD错误;岩石圈顶部有生物存在,二者关系密切,B正确。故答案选B项。xx10月8日,山东聊城出现大雾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受此影响,山东有100多个高速收费站临时关闭或限行,对“十一”假期返程旅客造成不利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深秋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 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

7、在地面上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7.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 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 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C. 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 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6. D 7. B【解析】6.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气温接近露点,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故从概念可知,形成雾需要水汽充足湿度大、水汽围绕凝结核凝结、大气相对稳定等条件。深秋初冬时,晴天多,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温度低

8、,故而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温差大,夜晚水汽易凝结,因此在风力较微弱,水汽不易扩散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大雾天气,故答案选D。7. 大雾增加了大气的厚度而且大雾中固体颗粒物较多,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吸收作用,降低了空气能见度。故答案选B项。下图阴影部分表示林地、空白部分表示均质裸地。若此时反映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的冬季情况。回答下面小题。8. 图中甲、丙两处的风向分别是A. 西北风和东南风 B. 西风和东风C. 东南风和西北风 D. 西南风和东北风9. 目前,有部分城市在城郊建设人工生态林,此举的意义在于减少风沙对城市的侵袭 减少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入城市 减少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 避免城市

9、出现“热岛效应”A. B. C. D. 10. 下图中正确表示上图中乙处等压面分布的是A. B. C. D. 【答案】8. A 9. B 10. C【解析】8.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北半球冬季,林地的温度高于裸地,则林地盛行上升气流,裸地盛行下沉气流,则甲处盛行偏西风,丙处盛行偏东风,结合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形成甲处西北风和丙处东南风。故选A。9. 由于城郊环流近地面的风向始终由郊区吹向城市,因此在城郊建设生态林可改善进入城市的大气质量,正确。故选B。10. 结合热力环流原理,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

10、选C。11. 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方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A. B. C. D. 【答案】D【解析】限制重工业的发展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错误;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方,可能改变局部的大气环境,但是对于整个大气环境没有什么改变,没有多大的作用,错误;只有开发新能源,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植树造林等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正确。故选D。点

11、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2. 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台风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热带气旋B. 台风的强度比飓风大一级C. 台风中心是风力最强的地方D.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答案】D【解析】台风按其成因应属于气旋,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着中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A错误;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强度相同,B错误;台风中心晴朗无云,风力最小,C错误;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D正确。故答案选D项。点睛:主要考查了台风相关知识,台风(飓

12、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它象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着中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飓风的名称使用在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下表为南京市xx3月5日至11日天气信息统计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13. 引起3月5日至11日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可能是A. B. C.

13、 D. 14. 与3月5日相比,3月10日A. 空气质量更差 B. 大气辐射增强 C. 可能出现作物冻害 D. 气压更低【答案】13. D 14.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要求熟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差别方法,掌握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13. 从表格信息看南京市经过了气温下降、阴雨、大风天气,说明该天气过程是冷锋过境。图A是准静止锋,图B是暖锋,图C是气旋,图D是冷锋,选择D。14. 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大气辐射将会减弱;3月10日有4-5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会变好;最低气温降至0,可能会造成作物冻害。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面小

14、题。15. 图中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 上升湿润 B. 下沉干燥C. 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 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16. 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亚洲低压强盛 B. 上海盛行西北风C. 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北 D. 印度半岛高温多雨17. 受之间的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A. 东非高原 B. 巴西高原 C. 马达加斯加岛 D. 撒哈拉沙漠【答案】15. B 16. B 17. D【解析】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15. 图中位于南回归线以南附近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下沉干燥。B正确。16. 读图可知,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说明直射

15、点位置在南半球,南半球处于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则亚洲高压强盛,A错误;上海盛行西北风,B正确;东南信风带位置偏南,C错误;印度半岛高温干旱,D错误。所以本题选B。17. 图中之间的气压带或风带是东南信风带,主要影响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撒哈拉沙漠在北回归线附近,所以不可能受东南信风影响。D正确。xx年3月,英国摄影师勒弗朗向媒体公布了一组北极熊母子被困在狭小浮冰上的照片,勒弗朗回忆说:“它们看上去很焦虑,小北极熊显然是吓坏了,它的身体在微微颤抖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8. 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扑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溺毙的现象,并为这一物种的未来深感忧虑。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