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 “述而”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评价,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下面是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合乎于道的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
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