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乡教育管理中心关于学校校点撤并工作的情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山乡教育管理中心关于学校校点撤并工作的情况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山乡教育管理中心关于学校校点撤并工作的情况报告近几年来,受国家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乡村级小学学生规模不断萎缩,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加上“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实现后,农村中小学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之前的“乡乡办学、村村办学”的分散办学格局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发展需要。根据中央、省关于学校校点布局和集中办学的精神,依照省、市、县校点布局的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展开了校点撤并工作,现将几年来,我乡校点撤并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
2、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二、 学校基本情况(一)3年前学校基本情况概述全乡共有9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64个村民小组,人口1万8千多,共有中小学10个校点(其中初级中学1所)和所乡中心幼儿园,共有50多个教学班,校点多,分布广,班级多,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
3、,校舍简陋,教学环境差,道路交通信息闭塞,管理难,代课教师相对多,知识结构低,学生汉语言能力水平较低,教育教学质量低等情况。(二)目前基本情况全乡中小学目前共有8所中小学。其中1所初级中学、4所完小3个校点,1所乡中心幼儿园,54个教学班,在校中小学学生和幼儿2213人(含幼儿园学在园幼儿前),教职工131人。教师年龄结构、教职工文化程度、教育教学能力水平都达到了国家要求。三、撤并的校点情况 2011年9月撤并了谢都小学。当时谢都小学有学生14人,分别为一年级7,二年级4人,三年级3人,教师六人,根据上级有关合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的精神,经乡人民政府同意,谢都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全部撤并到凤山乡中心
4、小学。 2013年9月撤并了羊岩小学。羊岩小学仅有学生7人,分别为一年级4,二年级3人,教师三人,根据上级有关合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的精神,经乡人民政府同意,羊岩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全部撤并到凤山小学。四、校点撤并的情况分析1、班额小,教育教学资源浪费严重。2、农村教师紧缺,任务大,教学质量不容乐观。3、教育经费紧张,设施差,资金效益难以发挥。 五、撤并校点后的有利因素1、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仪器、设备、手段。在原来低水平分散办学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不全,学科教师奇缺,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条件设备也难以保证教学的
5、需要,教学对象过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成了一句空话。而集中办学,有利于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节约教育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原来的学校大多数规模小,但“五脏俱全”。因此,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而且,由于布局分散,投入相对也分散,造成资金的浪费,改善条件也难以到位。适度集中办学,能够集中使用财力,节约资金,加速改善办学条件的进程,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尽快提高教育质量。3、有利于改变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原来分散办学,由于各种条件限制,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规的、有效能的集体生活教育和
6、文明礼仪教育。集中办学,能改变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落后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有助于整个家庭、整个村屯、整个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4、有利于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布局调整,适度集中办学后,可以彻底打破原有的状况,进行新的结构性调整,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学校可以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学校实行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学校由二级管理变为一级管理,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能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不胜任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梳理调整,对缺编的进行调剂充实,教师队伍结构能得到优
7、化,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调整农村学校网点布局,适度集中办学,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凤山乡教育管理中心 2013年11月5日关于学校校点撤并工作的情况报告凤山乡教育管理中心High tide against CCP blood yan Tomb,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and part of the exposed Tomb area vacated by progressive youth. I visited in Beijing in 1985 when it was old underground comrade, sister of Yao Zhiying Yao Muzheng (the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external trade magazine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eshengmen Wai, the 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