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9577898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外桃花三两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外桃花三两枝.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2、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

3、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 诗意图惠崇是能诗善画的僧

4、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其“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诸,萧洒虚旷之象”。这首诗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都是画中所有。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从这三句诗,大致可以想见这幅画的取景和布局。 欣赏一幅画,如果只局限在目所能见的范围之内,那么,画笔所描摹、画面所展示的只是景物的色彩、形态,住置、数量、体积。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之盛开、春江之溶漾、桃枝之在竹外、鸭群之在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这是画家在自

5、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无论在自然界或画幅上,都不是目所能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这生机和情趣,可以是画幅本身所蕴含而由诗人的灵心慧眼发掘出来的,也可以是画幅所无而由诗人赏画时外加上去的。这也就是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读者用心之所以然

6、,不应是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其想象的契机、联想的线索,应当是有端倪可寻的。诗人在欣赏惠崇这幅画时之所以产生“水暖鸭先知”的想象,是因为画面本来有水有鸭,更从桃花开、蒌芦生所显示的季节而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至于诗人写“河豚欲上”,可能是因画面景物,而想起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的前四句“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更可能是从河豚食蒿、芦芽肥、初生的蒿、芦又可用以喂鱼而生发的联想。可以与这首诗参读的有作者的一首寒芦港诗:“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两诗所写景物、季节及其思路,都很相似。 题画诗是题在画上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

7、相映发,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尽管后人早已看不到惠崇的这幅画了,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依然是众口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及诗人所表露的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会,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

8、、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2这首诗不是为具体游历某一处景色所写,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春的景色。详情如下: 有一天,著名诗人苏轼到他的老朋友惠崇所在的寺庙去做客。 苏轼来到寺庙里,他们见面之后,惠崇先是给苏轼泡了一壶好茶,然后说:“苏施主,我最近画了一副画,但没有好的名字,请帮我提一个吧。”说完,惠崇便把画拿了出来展开,苏轼赶紧站起来,仔细地观看。 这是一副风景画,只见江边,天空中飘洒着绵如柔丝的春雨;林间

9、,绽开了艳若朝霞的桃花;河面,泼刺跳波的鱼儿击碎清碧的水珠这幽逸清新,迷魂醉魄的景气,令苏轼大饱眼福。 正当苏轼看着江面上不知何时多出来的几只野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是他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啊!”转念又想:河豚此时也要逆流而上,从大海游回到江里来了吧!哎!河豚美味无边,乃不可多得的上品佳肴,但美中不足的是毒性大,使人不敢多食! 这时苏轼才注意到,画中的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此时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作料。 苏轼一时诗兴大发,当即写下了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看了之后,拍案叫绝。从此,这首惠崇春江

10、晓景便广为流传开来。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3、译文1: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

11、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译文2: 竹林外边两三枝桃花初绽开放,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蒌蒿遍地生长,芦苇的嫩芽刚吐出,恰好是河豚将要浮上水面的时候。 译文3: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元丰八年(1085)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

12、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5、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

13、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

14、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

15、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蒌蒿”,一种野菜,春天生长。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鱼名,味美而有毒。春江水发,河豚即溯流而上,量多而且最为肥美。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