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956998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5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6年3月目 录第一章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1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11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2第四节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14第二章 深入推进苏区振兴发展18第一节 强化对接落实18第二节 深化对口支援 19第三节 健全推进机制19第三章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第一节 落实精准帮扶责任20第二节 实施精准脱贫措施21第三节 健全精准保障机制23第四节 完善精准管理办法24第四章 打造工业经济新引擎26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工业26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9第

2、三节 全面夯实工业承接平台31第五章 推进农业产业新跨越34第一节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34第二节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35第三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36第四节 构建“互联网+农业”37第六章 实现现代服务业新突破39第一节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39第二节 全力提升金融服务业44第三节 培植壮大电子商务业44第四节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45第七章 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47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47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1第三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55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56第八章 打造秀美宜居新家园59第一节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59第二节 提升城镇建设品质60第三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63

3、第四节 大力促进产城融合63第九章 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65第一节 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65第二节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68第三节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70第十章 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76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76第二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78第三节 实施质量兴县战略79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80第五节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82第十一章 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84第一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84第二节 推动跨区合作发展85第三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85第十二章 开创共享发展新局面87第一节 实施教育优先战略87第二节 推进健康寻乌建设89第三节 大力促进充分就业92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3第十三章 构

4、建协调发展新格局96第一节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96第二节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99第三节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00第十四章 培育文化活县新优势105第一节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105第二节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106第三节 增强特色文化影响力108第十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110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10第二节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110第三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112第四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112第五节 不断提升基层活力114第十六章 推进依法治县115第一节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15第二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16第三节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118第十七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119第一节 强

5、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119第二节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120第三节 努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1204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寻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寻乌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上下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

6、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推进“脱贫、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七大攻坚,实现“活力、富裕、生态、和谐”寻乌建设新跨越。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实施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中宣部、国家统计局的对口支援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建设“活力、富裕、生态、和谐”寻乌,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抓改革、强产业、兴城镇

7、、惠民生、转作风”为抓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实现。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5年,GDP达55.8亿元,五年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95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3亿元,五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9.4%。财政总收入达6.56亿元,五年增长2.52倍,年均增长2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94亿元,五年增长2.92倍,年均增长23.9%。固定资产投资达36.4亿元,五年增长3.29倍,年均增长26.5%。财政总收入提前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产业

8、结构更加优化。2015年,三产比例由2010年的30.9:31.1:38调整为29.5:30.4:40.1。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果业面积稳定在30万亩,新增了葡萄、百香果、猕猴桃、鹰嘴桃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0.9亿元,五年增长3.62倍,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0年12家增长到37家,以稀土为主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业、以高档陶瓷为主的建材业、以柑橘果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恒源科技、爱馨泰电子、通洲塑胶等企业获批为高新技术企业,打破了我县没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历

9、史,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贸物流、旅游产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1%。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 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坚持把扶贫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龙头位置,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精准化的扶持政策,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全面落实到户、到人。通过产业、就业、移民、教育、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0.63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2.65万人,下降幅度达75%,脱贫攻坚呈现出“贫困面貌逐步改变、脱贫步伐不断加快”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省级产业园筹建工作稳步推进,石排工业园、黄坳小微企业创业园和

10、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产业孵化园投入运营。济广高速、寻全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2公里;国省道改造大力推进,合计里程达到198.31公里;县、乡、村道建设成果显著,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太湖水库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城乡防洪工程及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明显,累计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20.4万人,全县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80。风力和光伏发电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长宁220千伏和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外送小水电站资源整合扎实推进,电力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城市天然气供应管网工程加快建设。“三网融

11、合”进程加快,通讯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移动电话用户达21.4万户,互联网用户达4.5万户,4G网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建基站360个。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一大批市政设施、公园绿地、城区路网、住宅小区等城建项目陆续建成使用,城市建设品质大幅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从9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6.12万人增加至9.64万人,城市框架不断拓宽,城镇化率由33.2%提高到40.1%。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森林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逐步形成。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住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扩权强镇、脱贫攻坚、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等政策,乡镇建设明显加快,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厚实,规模效应日趋凸显,其中南桥示范镇建设已初见成效。新农村建设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大幅跃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简政放权力度前所未有,落实中央和省市的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开放型经济取得重要成效,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88万美元,年均增长86%,实际引进5千万元以上省外资金59.94亿元,年均增长12%;进出口贸易规模稳步扩大,五年累计出口总额6121万美元,年均增长97.4%。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