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研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563956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拟经济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虚拟经济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虚拟经济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虚拟经济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经济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网观点频道编辑收。请给予批评和发表为盼。谢谢。贾保华12/22/02“成思危谈虚拟经济”的真实与虚幻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贾保华一,令人震惊的丑闻11月23日新华社全文转发了该社记者李柯勇写的“成思危谈虚拟经济”的访谈录。这篇有由著名通信社的记者写成的著名人物的“访谈录”是这样开头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什么是虚拟经济?现状如何?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接下来,记者先生用了2000多字的篇幅,煞有介事的写下了成先生“谈”虚拟经济的几个观点。我之所以用“煞有介事”一词和带引号的“谈”字,乃是因为不论

2、“访谈”,还是“访谈录”,都纯属伪造。而世界知名的新华社与全国人大高官兼著名学者联合造假,炮制一篇子虚乌有的访谈录,实乃天下之奇闻。假如不是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在致人民网频道编辑的信中不小心而暴露了真相的话,我敢肯定,善良的读者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是一篇“虚拟”出来的“访谈”。对此,我的评论是:这不仅是新华社的耻辱,而且也是中国高层政界与全体学术界的耻辱。它是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丑闻除了“丑闻”,我实在找不到第二个适当的字眼。因为影响极为恶劣、性质极为严重,请允许我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和评论。二,虚假访谈是如何诞生的?下面请让我也模仿时髦,从“真实”与“虚拟”的交替变化的角

3、度,来看看这篇“访谈录”的产生经过吧。1真实的背景。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各地掀起了学习讨论的热潮。为了宣传的需要,新华社的李柯勇记者预定采访成思危先生。不巧的是,成先生因为公务繁忙,无暇会见。虚拟的画外音:按理说,既然如此,那么,记者先生交个“白卷”,或转而采访别人也未尝不可。假如事情如此进行的话,那么,丑闻也就不会发生了。2,虚拟的推测。如果“交白卷”的话,记者可能会挨批,甚至被扣奖金,也显得无能;而采访别人,虽然可以交卷,但采访对象可能不够级别,因此无法衬托对“十六大”报告的重视。另外,尽管人大副委员长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让新华社记者吃“闭门羹”也未必合适。虚拟

4、的画外音:在很多场合,下面的作假其实都是上面“逼”出来的。说真话的文章不仅不容易发表,而且容易给编辑和媒体带来预料不到的麻烦。不过,如果上面也喜好作假的话,那么,下面就更甚焉了。3,真实的经过。既无时间会面,又要写稿宣传,于是,双方采取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或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成先生的同意下,他的秘书找出了一篇成先生于1999年初写的文章,交给记者;而记者则删繁就简,并按照所谓“3W和1 H”(即时间、地点、人物和问题经过)这样的写稿模式,编出了1篇题为“成思危谈虚拟经济”的访谈录。紧接着,这篇建立在纯粹“虚拟”采访基础上的“真实”访谈录,就以“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的形式传遍了全国和世界。虚

5、拟的画外音:退一步说,我认为,作为政府高官或著名学者,因为公务繁忙而找出一篇旧文,以应不时之需,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外,对于那些急于出名的、或生活窘迫的学者,在某些二三流的刊物上“一稿多投”,恐怕也不必给予深究。但是,请注意:您是名人啊,您是新华社啊。全国有几个人大副委员长兼著名经济学家,全世界还有第二个新华社吗?您不能这样糊弄啊。哪怕再忙,被访者也应当在发稿前过过目吧,社里的责任编辑也应当审审稿吧?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学术和新闻的职业道德吗?4,真实的争论。这篇访谈播发之后,在大洋彼岸的米阿伦先生,动了真格的,写了一篇题为“质疑虚拟经济的相关解释”的评论。而且,这篇评论不仅还在人民网上发表了

6、,而且,还恰好被成先生看到了(不知是不是秘书推荐),并且引起了他的回应。除了给人民网频道编辑的信以外,成先生还拿出了他1999年那篇旧作的全文与2002年10月的1篇新作,参加论战。目前,事情尚在继续进行中。虚拟的画外音:成先生在信中说米先生“断章取义”。这很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李柯勇记者在删改成先生旧作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不小心、或不懂行而出现“断章取义”的结果,更不用说整篇“访谈录”都是编造的了。对这样一篇虚假的东西,反而要求评论者去客观公正地领会其“真实”的内容,恐怕是强人所难。5,虚拟的结果。这次关于“虚拟经济”的真实争论,本来似乎是可以避免的。米先生的评论既没有点名,也没有点出具体的文章

7、。所以,假如成先生见到了米先生的评论而保持沉默、而他的秘书和记者也不公开说明的话,那么,所谓“访谈录”的诞生秘密可能永远无人知道。这样一来,成先生、秘书、记者、新华社、人大常委会、乃至中国学术界的“面子”,就都可以保住了。虚拟的画外音:遗憾的是,成先生首先打破了沉默。在致人民网频道编辑的信中,他不仅对米先生的评论进行了反驳,而且,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希望网友们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学者,也希望我的这封信能在人民网上得到与米先生文章的同等待遇。”结果,在无意之中就暴露了事实的真相。三,简要的结论1, 此次新华社记者编写的成先生关于虚拟经济的“虚拟”访谈录的问题暴光一事,纯属偶然。不过,我之所以对此给

8、予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政府高官与高级机构,而是因为它再次暴露了多年来存在于整个社会的、从上到下的、普遍的弄虚作假这一大问题之症结所在。2, 然而,多年来,我们反对弄虚作假、提倡诚实老实的方法,却是对下严、对上宽;对一般公务员严、对高官高干或名人宽;对普通公民严、对政府机构 宽。结果,各种虚伪的虚假的数字、消息、产品、作品等,越来越多,以致到了真假难辩的地步。3, 假如我们想真正地、而不是虚假地反对弄虚作假、并提倡诚实老实的话,那么,就请从各级政府高官、高干、社会名人、政府机构自身开始做起吧。因为这恐怕比探讨什么“虚拟”的经济或资本,还要具有更加真实的和现实的意义。最后,我也希望这篇评

9、论能够在人民网上发表,以享受与成先生和米先生同等的待遇。(12/22/02)编辑同志:拜读了贵网上米阿仑先生所写的质疑“虚拟经济”的相关解释一文,尽管我不同意该文中的观点,但我希望能因此而引起更多网友对虚拟经济的关注,并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来增进对虚拟经济的了解。贵网上刊登的成思危谈“虚拟经济”是因我没有时间接受采访,经我同意由新华社记者根据我秘书提供的我在1999年初发表的“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一文摘录而写成的。为了使网友们全面了解我的观点,不至于仅仅根据米先生断章取义的文章而以讹传讹,特附上我写的该文全文,以及我最近根据我去年10月12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所写成的“虚拟经济探微”一文,供大家参考。目前我国有不少学者正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虚拟经济问题,目的是为了避免因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而影响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米先生将虚拟经济的研究定罪为“概念炒作”,恐怕缺乏学术依据,至于米先生所说虚拟经济是“文雅谎言”,倒似乎有拾美国人的牙慧的嫌疑。“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是我多年的座右铭。我一贯欢迎严肃的学术讨论,希望网友们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学者,对我的两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批评和指正。也希望我的这封信能在人民网上得到与米先生文章的同等待遇。此致敬礼成思危2002年12月1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