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三十中《设计标志》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56163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乡市三十中《设计标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乡市三十中《设计标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乡市三十中《设计标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乡市三十中《设计标志》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计标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特点:教材每一单元均选择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主题;第三单元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校园的春天以校运会为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的设计知识和技能技巧,并从设计标志开始完成海报设计等一系列的设计活动。本课是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标志设计而设置的,有制作要求,学生对标志本不陌生,而且通过小学阶段的手工制作学习,已能进行简单的设计来装饰和美化身边的环境,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

2、作意识,并已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2教学目标:德育目标:加深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知识目标: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标志的功能和艺术美感。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欣赏评议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标志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3重难点和应对策略:因为课堂的实践要求,我这堂课的重点是了解标志的艺术特征和构成形式。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把难点定为设计出表达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班级标志。因此,我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标志概念,通过欣赏和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教法运用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情,我主要采取

3、“启发引导法”, 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调查生活中的标志,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标志设计及其文化背景。通过查找资料,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以实例为线索,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在多个环节让学生欣赏图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理论性的知识点尽量简说,再通过作业和评议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运用投影、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提高用形来传递信息、表达概念与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多媒体展示画面,导

4、入新课,明确概念后再做针对性提问。2感受了解(一)欣赏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和师生收集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每个角落。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分析、交流,师巡行观察。、标志的不同种类,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商品上的商标;交通标志;会议标志,如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团体组织标志,像共青团团徽和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和其他表明各种事物性质、用途的指示性记号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二)标志设计常识、标志的艺术特征:简练、概括、独特、美观、象征

5、性强。以下三点基础常识系教材原文,让学生浏览教材后自己说出。、标志的用途: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标志的设计要素:易识别、简洁明了、醒目、注意使用场合及视觉效果等。 、标志的构成形式:图形、文字、图文、数字、抽象组合等。通过图例判断、巩固。、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3实践作业、按要求设计一个班级标志设计方案鼓励同学间相互合作。、教师示范,音乐营造氛围教师同时自己示范设计;发现学生有独特创意的作业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启发。4展示小结、用投影仪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述创意。、学生互评(标准:作业是否突出了标志的特点;构思是否合理,创意是否巧妙;是否易于识别并能使人产生深刻印象)。、教师归纳总结。5课后拓展收拾整理,同时向学生提出建议,由同学自发地组织收集各种标志,然后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或提出修改建议;也可以尝试着为没有标志的单位、场所模拟设计标志。板书设计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一、 标志的种类二、 标志的艺术特征:简练、概括、独特、美观、象征性强三、 标志的用途四、 标志的设计要素五、 标志的构成形式:图形组合方式、文字、图文、数字、抽象组合 方式等等。六、 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1、选题明确 2、构思新颖 3、构图定稿4、定稿加工 5、着色单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