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559460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型化思想的渗透电子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型化思想的渗透 五年级数学组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化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握住数学的本质。什么是模型思想呢?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模型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一、一些实物模型的运用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各种数:自然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有到一些实物模型如在低年级教学时用到的小棒:有一根一根的,一捆一捆的

2、。这样,学生在刚接触数学时,通过学生的直觉和动手,逐渐有了一和十的概念;还有计数器,学生在已有一定的数的观念后,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不仅对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有了一定的数位观念: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等。还有象数位表、数轴、面积模型等更抽象一些的数学型。这些直观模型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中对此体现的并不充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意识到他的重要性,并且挖掘相应的素材。二、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让学生逐步感觉模型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节课中可用的数学模型有很多,而如果无目的的滥用,可能会造成课堂混乱,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作用不大等适得其反的后

3、果,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分布、学生个性特征等,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如在低年级教学,可多用一些直观的、动手操作性强的模型,而在学生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经验后,可逐步采用一些抽象性的如图表模型、数线模型等,这样,即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还有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三、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通过一些直观模型、抽象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同时,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培养自己勤于动手,不畏困难的品质,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成

4、才奠定基础。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渗透模型思想的方法有: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样是重要的数学方法,是学习数学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是对所获得的数学材料或数学问题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把握各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得出有关要素的一般化的结论的思维方式。综合是将对数学材料、数学问题的分析结果和各要素的属性进行整合,以形成对该队象的本质属性的总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因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在建立起具有本质特征和方法论意义的数学模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2、比较与分类

5、。比较是对有关的数学知识或数学材料,辨别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彼此之间存在的同一性与相似性,以便揭示其背后的共同模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一类,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另一类的思维方法。因此,比较与分类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诸多思维方法中,比较与分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抽象概括、合情推理的前提,而正确地进行比较与分类的基础是仔细、深入的观察。3、抽象与概括。抽象与概括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性手段,因而,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思维方法。抽象是从许多数学事实或数学现象

6、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而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的共同特征,归结出来,它以抽象为基础,是抽象过程的进一步发展。4、猜想与验证。猜想是对研究的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依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做出符合一定规律或是式的推测性想象。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和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实践操作-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自我反思-建立模型”,这不仅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