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5407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练(初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编者:孙琴预习导学学习重点:通假字:已 说 共 知古今异义:东道主 乏困 夫人 行李 去一词多义:若 辞 微 以词类活用:军 盟 敝 厚 薄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一、填空。(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相传为( )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因为此书是为春秋所作的“传”,所以又名( )。这部书与( )、( )合称“春秋三传”。(2)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其中第一等是( ),第二等是( ),第四等是( ),第五等是

2、( )。二、默写。(1)夫晋,何厌之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 ),不仁;( ),不知;( ),不武。课堂讲练互动一、 文本思考题。(1)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2)本文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使秦师撤退的。(3)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 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 )(3) 阙秦以利晋,唯君

3、图之。译文:(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 )课后训练一、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完成(1)、(2)题。(1) 对下列划线字注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朝济而夕设版 又欲肆其西封 亡郑以陪邻 许君焦、瑕 若不阙秦 唯君图之 A.渡河 延伸、扩张 陪伴 答应、许诺 使受损 考虑B.渡河 延伸、扩张 增加 答应、许诺 使受损 考虑C.渡河 延伸、扩张 增加 答应、许诺 使受损 企图D.接济 延伸、扩张 增加 答应、许诺 使受损 考虑(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是寡人之过也 D.夫晋,何厌之有二、

4、选择。(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何厌之有 D.失其所与,不知(2)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C.行李之往来 随身包裹 D.失其所与,不知 不清楚(3)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 且贰于楚也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 D.若不阙秦(4) 对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阙

5、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 B. B. C. D.(5)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嘉言懿行 美,好。C.提要钩玄 探索精微D.共其乏困 共同,一起(6)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7)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B.尝为晋君赐矣 为:被C.纲举目张 举:提起 D.亦去之 去:到、往(8) 下列划线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

6、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C.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D.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9) 下列各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 )A.郑国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传”是我国对典籍的传统注释形式之一。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

7、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与郑国订立盟约的史实。附:参考答案预习导学一、(1)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2)公 侯 子 男二、(1)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2)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课堂讲练互动一、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

8、“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

9、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2) 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

10、“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退秦师”使命。(3)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

11、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二、翻译:(1)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3)损害秦国又有益于晋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4)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课后训练一、(1)B (2)D 何厌之有有何厌 ,将宾语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二、(1)A B项“已”通“矣”; D项“知”通“智”。(2)B A项“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C项“行李”“出使的人”。D项“不知”“不明智

12、”。(3)C 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D项为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4)C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土地”,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D “共”通“供”,供给。(6)A A项与例句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C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7)C A项,犹:尚且 B项,为:给予;C项提起来,正确;D项,去:离开。(8)D A项,于:对 B项,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以:连词,表示目的。D项,前一个“焉”:语气词,表示陈述;后一个“焉”:疑问副词,何,为什么。(9)A 此项意思文中未提到(10)B 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的史实,不含战国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