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读书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53965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乡土》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乡土》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土》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读书笔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上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我就一口气把乡土中国也看完了。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理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不过相比万历十五年,我觉得乡土中国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其次,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不成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也正因为如此,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

2、本书。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方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实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本书共包含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实质。第一篇乡土赋性,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其实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的实质是乡土性的,这是

3、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坚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但这座碉堡”其实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成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了变更。城市是现代化的产品,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发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白。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不但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文字固定了声音,但却是声音的异化。我们通过文字所唤醒的,往往是间接的、与我们生命有距离感的观念,而非情感。文

4、字的间接性使多余的东西或相寄生从而离真诚越来越远。卢梭曾谈到,越是面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词就愈加无奈,但人的文化却向着无奈的方向发展,说话抛弃了姿态,写字代替了说话,这意味着人类的堕落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语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传情达意,解脱了语言这个筛子,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天真自然。尽管如此,文字仍是现代化的需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种客观中带有肯定的态度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白。第四篇差序格局,说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进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5、。第五篇维系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第七篇男女有别,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需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从和成规。礼治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治,为了防止引起字面上的误解故称其为礼治。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的应对生活问题。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到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动。”而在当代社会,科技

6、的发展带给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传统远不克不及应对新生活、新问题,剧烈的变迁也不成能允许人们从容不迫的进行种种试验。这种情况下礼治必定面临解体的危险。要包管大家有序的应对共同问题就必须有另一种力量来代替礼”,这其实就是法律。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的原因了。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乡土社会自己固有的一套社会调整机制还并未完全脱离实践,甚至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现代司法在此时硬生生的挤进来排挤传统,无疑会遭到质疑。我国现行法中的大部分都是从西方搬过来的,这与我旧有的伦理观念有很多冲突的地方,比方继

7、承问题、权利观念等。这些从实体上已不容易使老苍生得到认同,程序上的生疏与隔膜就更不问可知了。传统伦理与现行司法的冲突已然使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呵护作恶的机构”了。这种情况在今天已有所改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余来,我们破坏了许多旧秩序的同时理想中的新秩序却尚未建立起来。这使得很多举措难以得到群众理解和拥护。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审慎的对待种种社会因素,综合考虑我们特殊的社会语境,确保民众可以真正得到其中的好处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

8、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分歧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这是从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上来谈的。横暴权利是冲突性的,而同意权力是合作性的,是两种极端。中国社会在根本上是乡土性的,既非单纯的横暴,也不是完全的同意,(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成能完全只有一种形式的权利)乡土性的中国发生了费老所说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权力结构长老统治。长老统治的前提和礼治一样,都是传统可以有效的应对生活问题。我认为在当今中国的城市中,长老统治并不是依然占有统治地位,而应是长老统治与同意权力共存的时代。这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乡土化,也非完全现代化,而

9、是两者兼而有之。第十二篇血缘与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否则。我们要用实质性的东西对一些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释,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劣根性”,“劣根性”不克不及作为解释问题的根源。比方谈到中国人的虚伪时,如果能对名与实的分离作深条理的剖析,从历史地理等环境出发,从每一个社会语境出发,就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与它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有它发生和存在的必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