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5348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 从草船借箭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像诸葛亮那样宽宏大量、以大局为重,用自己的才智证明自己的成果,而不能像周瑜那样当心眼,去嫉妒比自己能干的人。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和保藏,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1 草船借箭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吴蜀联军,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毫不迟疑答应了他,并要人预备了二十条船。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把船开到曹营水寨,敲军鼓。由于那时大雾漫天,曹操怕有潜伏,就射箭,箭射到草船上的草人上。就这样,诸葛亮胜利“借”到了十万箭。 这个故事给了我

2、两个启示:一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能在三天之前就预知天将下大雾。最终胜利使用计谋,“借”到曹军十万支箭。这与他年轻时仔细学习、勤学苦练有关。假如诸葛亮不博览群书,通晓古今,他是不会在三天后“借”到箭的。从中,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学校读书,更要刻苦学习,把握本事,将来也要向诸葛亮一样,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是诸葛亮不按传统方法思索。假如他接到造箭任务之后,找许多工匠,日夜赶造,那他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是开动脑筋,就用了另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借”。最终在三天之内胜利获得了十万支箭。不仅任务完成了,而且完成得相当美丽、完善。这一点,又告知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肯定要多思索,尽力找到解决

3、问题的新方法,特殊是省时又省力的好方法,不要仅仅限在老方法老方法中,假如这样,那我们将就永久没有进步了。 读一本好书就是走进一个智者的人生、跟着他活一次。假如这样的阅历在一生中有几十次、几百次,你肯定会成为一个睿智而有见解、懂得生活的人。你想成为智者吗?那就快来读一读草船借箭吧!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2 读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我感受良多,它饱含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 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能,想设法陷害他,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找来鲁肃借来20条船,并在船上做好各类预备。第三天四更之时,诸葛亮算好了一切天时、地利、人心,将船驶向曹军水寨,并胜利利用草船取得十万多支箭。 有一段谈

4、到诸葛亮在等待曹军的箭射一到船上的时候,只顾在船中饮酒取乐,没有半点焦虑,也不像鲁肃那样担忧曹操会派兵出击。读到这里,我更为佩服诸葛亮,他竟然能想到这种借箭方法,而且非常镇静,胸有成竹。我不得不赞美诸葛亮的机灵过人、镇静镇静。记得三班级时,我就开头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知道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让我了解到诸葛亮是一位忠臣。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他火烧新野,借东风,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可他也并非每一次都能神机妙算,有一次诸葛亮让马谡去守街亭,却丢失了两个军事重镇,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学校

5、生呢?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当由于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当由于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当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果而沾沾自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不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我要向诸葛亮学习,要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才;做人就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宽宏大量;做事就要顾全大局,鞠躬尽瘁,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3 我最喜爱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各实力人物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让我沉醉其中。我最喜爱诸葛亮,他那惊人的机灵、奇妙的谋划,做事有预见性

6、,擅长估量形势,打算策略。令我佩服之极。 就草船借箭来说吧,周瑜设计要把诸葛亮除掉,让诸葛亮建筑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当众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请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每每船配备三十名军士,每只船上扎束一千来个草人,分布两边。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静静把鲁肃请到船中,要和他一起前去取箭。诸葛亮指挥军士将二十只船用长绳子连在一起,向北岸进发。这一夜江上雾气很浓,对面都看不见人。曹操不敢轻举妄动,只命令向江心放箭。等雾快要散时,诸葛亮命令船往回驶。命军士齐喊:“谢丞相箭!”曹军报知曹操,曹操懊悔莫及。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算好天气,会有大雾及什么时候散去;算好受箭方法,将稻草人插在船两侧;

7、算好鲁肃,和善,顾全大局,必定会帮他;算好周瑜嫉妒,要害他,但又无可奈何;算好曹操多疑,必定上当中计。而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他精通兵法,学识渊博。他不仅排兵布阵奇妙,还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也要像诸葛亮学习,要擅长学习擅长积累。做事先猜测估量一下这事谁会干什么,依据接过去想做这件事的方法,在持之以恒的做好。 有关草船借箭的一首诗这样说:一日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机灵、聪慧的诸葛亮永久是我学习的榜样。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4 大家对草船借箭并不生疏,它是闻名的三国演义中巧借曹操十万箭的一篇文章。然后,我们来看看孔明是怎么借曹

8、操的箭的。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想铲除曹操的两个水军将领,蔡和张。于是,周瑜上书,说蔡、张在战斗中犯下滔天大罪,应予惩处。没有人会信任这封信,但曹操信了。他乱杀蔡、张。 这一天,孔明和鲁肃在一个小亭子里喝茶谈天。孔明边说边谈曹操杀蔡、张之事:“恭喜?”恭喜什么?”鲁肃答道你不是说周瑜丞相让曹操用书信杀了他的左右手右臂吗?”“这个.”鲁肃支支吾吾,却没想到瞒曹操的计谋被孔明识破。 于是聊完之后,鲁肃抓紧主动赶回军营,把和孔明谈天的事告知了周瑜。周瑜特别惊异。他拍着桌子说:“这个人不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我决心要杀了他!”周瑜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他杀了孔明也要找个理由让他死而无怨。 这一天,周瑜召见孔明,

9、命令他与曹操争夺水源,由于军队中没有足够的剑。孔明在十天内造了10万支箭,他无法拒绝。孔明欣然同意了,他说三天内就能完成! 孔明向鲁肃要了二十只船,用黑布包着。每艘船都必需是轻型的,船的两侧应当放置数千个稻草人。一切预备就绪,孔明下令起航。河水有雾,几乎不透亮。孔明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令对方不敢出战,动用万人空弩射箭。结果箭被绑在稻草人身上,有十几万支箭。曹操醒来时,发觉自己又被孔明骗了。 看了这篇文字,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机灵和智谋。更重要的是,要像诸葛亮一样用心学习,仔细思索,努力学习,像他一样虚心。有宽宏大量和心胸宽广的品质是必要的。 我们要用自己的才智去证明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像周瑜那样

10、当心眼,目中无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日胜利,为将来的祖国做出贡献。所以,我们不应当可怕失败。俗话说,“失败是胜利之母”。我信任胜利来自失败,彩虹来自风雨!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5 今日,我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让我深受启发。 草船借箭主要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见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处高自己一筹,便心生嫉妒,相方设法要将诸葛亮置之死地而后快。他以军中缺箭为理由,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置。由此可见,周瑜不仅嫉妒心很强,而且阴险狡诈。然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没有任何顾虑,还胸有成竹地答应下来,趁着第三天大雾充满,用扎满了草把子的船从曹营“借”来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奸计未能得逞。 在我

11、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有这种人。他们可怕别人比自己优秀,生怕别人超越自己。当别人有了成就,受到别人的敬重时,他们不去探究别人获得胜利的缘由,不去虚心地请教,而是一味地去讥讽、造谣、损害别人,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禁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他在学校的时候算术经常不及格,但他没有灰心,更没有去嫉妒别人,而是悄悄地告知自己:别人是人,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于是,他开头讨论别人为什么能考得那么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成为了远近著名器的大数学家。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还推举陈景润去摘取数学的“王冠”上的“宝石”。华罗庚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读了草船借箭,我也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是一次期中考试,我在家紧锣密鼓地预备了好久,本想着这次班级第一的宝座非我莫属了,可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始终在班里悄悄无名的小李,竟然以高出我两分的成果坐拥了班级第一的宝座!看着她接受全班同学的赞美和老师的表扬,我更加觉得不满,一种叫嫉妒的心情在胸膛中扩散。下午放学后,我一个人在班级里值日,突然,一张试卷从书桌里飘出来,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李的,我就静静地把它塞到了讲台角落,其次天小李来到学校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在班里哭得很难过。回想起来,我那样的心思和做法是多么卑鄙啊! 嫉妒这个东西,害人害己,我们不能有嫉妒心,要做一个和善的人。 草船借箭读后感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