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美学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533737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美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美学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园林美学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 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 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 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 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 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 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 的把握。但目前,教师对此单元的教学仍存在两个问题:一、 仍以文体为中心来解读文本,把本来蕴涵着丰富文化内蕴的 课文,变为了枯燥的说明文范本;二、一些教师知道应该以 内容为重点来解读文本,但又苦于无法下手。这里,

2、我以苏 州园林为例,来谈谈我对此单元文本解读的一些设想。总 体设想:以感受苏州园林之“美”为核心,围绕“美”的主 题,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趣味, 从而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文化。教学目标:1、主目标:感受苏州园林之“美”2、副目标:学习说明文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此目标 依附于主目标而完成。文本分析:1、苏州园林“美”在哪里?图画美(非图案美)(中国画)2、“图画美”表现在那些地方?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祢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游览者如身在山间;池沼:高 低屈曲任其自然自然。水是园林的血,假山是园林的骨。 二者配合体现出园林刚柔相济的自然灵动之气。 花草树木的映

3、衬;画意、不整齐、盘曲嶙峋无斧凿 痕迹之自然 花墙廊子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深远之意境, 自然之特色 角落的构图:重在自然之“点缀” 门窗的图案:简朴而独具匠心(精细)素朴自然 建筑的色彩:素淡总体特点:自然之趣。拓展与提升:小结及过渡:苏州园林之美,具有中国画的特点,讲究自 然之趣。自然之趣,“趣”在哪里?又“美”在何处? 不对称、不整齐。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 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 美”,而非“图画美”。“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 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 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苏州园林是

4、 艺术不是技术。”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 “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齐划一、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中 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 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 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而中国的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 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中国之 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 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 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 隔而不隔,界而不界。这一特点是

5、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 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 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 想: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 水”、“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婉转”。委婉 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 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一种反映。老 子曰:“三十辐供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 本源于“道”,“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之 体是“无”、是“空”,虚灵而不昧。道之用是“有”、是 “物”。这“空无”之“道”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

6、,而是流 动着勃勃生机,包蕴着灵动的生命之气。正因“道”之空, 便能包容一切,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从而形成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世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世界本于“无”而生于“有”,古 代中国人的这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艺术, 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空”是本,“实” 最终是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实”才能形成。 因而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在文 学上,主张要言要象。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 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 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

7、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 失去了灵气。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 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 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 吧。古人作诗也讲究虚实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 环中”。古人诗论有“草蛇灰线”,“语似无伦次,而意若 贯珠”,讲究若无实有,似断而实续。如天净沙秋思。 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国人的讲究:隐而 不露,藏而不显的审美趣味的反映。“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讲究“点缀”。中国画重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顾恺 之有“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的论断。“画龙点睛”,追 求点与

8、面的结合,“点”如睛,一点即活。联想:古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与“雨”与厚重 的“天”与“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大面积的留白,只 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 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 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 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 简朴而别具匠心。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 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 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这源于中国人“天人合 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本着“道法

9、自 然”的原则,中国人认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朴自 然的境界。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 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 人艺术与人生不分家,艺术和人生都讲究朴素自然的审美风 格。联想:(1)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 是很好的典范。(2)就人生而言,以苏轼为例,其从“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 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与旷达,便 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苏州园林的简朴而独具 匠心的审美风格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素朴的风格,达到了进乎

10、技而至于道的境界。小结:自然之趣: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意境的深远含蓄; 重灵气;重素朴淡雅。这是苏州园林美之所在。“苏州园林 是中国园林的标本”,自然之趣也是中国园林之艺术特色。 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 以“时间”的方式展开(非如西洋画重从空间的呈现),总给 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自然之趣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而这种自然之趣的 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安静闲适生活情趣的一种 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识。此课设计本着对苏州园林之“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 文化的理解。如此,课本就不只是一种文体知识范本,它更 成为了一种解读文化的一个范本,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 中国文化的窗口,并且这样的阅读必将解除课本与学生的隔 膜,为语文从教书到育人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