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河的传说何官镇境内,有一条河流名叫“王钦河”自南向北流淌, 过境后入寿光市境内最后注入渤海当王钦河流至今何官镇 江家村、唐家村、孟家村、周家村附近时,河上有一单孔石 桥,清末民初时该桥尚存我最喜欢吃过晚饭后到桥上去散步,看见波光粼粼的湖 面,引起我许多幻想当然,这座桥的由来不止这麽简单, 它还有一段催人奋进的故事话说明朝宣德年间,青州府寿光县北阳河村(当时何官、 阳河一带属寿光县),一户姓刘的大户人家,老来得子其 容貌:“丰姿秀伟,望之俨然”,面部生有“丞”字纹, 善相面者预测:日后必为“国家辅相”该男童即是后来的 刘阁老刘小时候,在家人的教导下,读书习字,朗诵诗文,才 思敏捷,过目不忘十来岁时即到寿光县学宫(县文庙)读 书有一年夏秋季节,在东行去寿光的上学路上,当走到王 钦河边上时,正值河水暴涨,无法通过这时,过来一位皂 衣老人,对他说:“别慌,你闭上眼睛,背你过河,往后您 就不用为过河犯愁了,但你不要告诉别人说完,把他背 上过河去到了放学那天,皂衣老人又等在那儿,把他背了 回来他对老人千恩万谢,高兴回家儿行千里母担忧回家后,母亲自然要问寒问暖,问上学路 上事宜儿子如实相告,母亲正在灶间做饭,挥动著炊帚说: “吾儿很有福气,以后一定能做大官,到那时,有仇的报仇, 有怨的报怨!”又嘱咐:“再背你过河时,问问人家的姓名、 住址,以后好报答人家。
又一天,他来到河岸,皂衣老人早等在那里了,老人说:“听 老先生夸你很有出息,为的是不耽误你功夫,好好读书上进, 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解民于倒悬刘天资聪明,立即感悟,忙说:“一定记住爷爷的教导, 将来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著想,造福于民老人听了,板 著面孔说:“你本来一身金骨,将来坐龙庭,当皇帝想不 到你娘站在锅台旁,讲报仇报怨的事,冲了你的福气看到 你才高八斗,心里装著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只有一计能拯 救你今晚子夜时分,你咬紧牙关,双手用力护住膝盖,这 样苍天赐福,抽筋换骨,给你留一口金牙,一双金膝盖似龙 墩,将来当一名顾命大臣,恩泽于黎民百姓他用感激的目光望著老人,老人抚摸著他的头又说:“这是 最后一次背你过河了,以后自己努力学习,好自为之! ”他 忙说:“爷爷的教诲不敢有忘一个人连河都不敢过,谈何 为国为民!”从此后,就再也不见皂衣老人了据后人传说,那位皂衣老者是阳河庄上土地庙中土地爷 所变而成,后来,此事越传越奇惟一的证据是:别庄的土 地爷都扎根草绳,惟独阳河村的土地爷,因背少年的刘阁老 过河有功,挣得蟒袍玉带……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刘于正统十三年金榜题名,高 中进士留在皇宫做皇太子的讲师,讲授治国安邦的道理, 光担任成化皇帝朱见深的老师就长达十五年之久。
每次进 讲,“反复开导,词气侃侃,闻者为悚”,被称为“讲官第一” 宪宗皇帝非常敬重他,称呼他为“东刘先生”,又下诏以 本官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政务不久,晋升吏部尚书, 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主持编写《文华大训》等历 史著作编成后,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位居宰相, 当朝一品!刘在朝为官近四十年,为三朝元老,政绩卓著,天下仰 慕致仕还乡后,优游林泉,体察民情,心系百姓,继续效 忠皇上,造福黎民一天,当他来到当年上学时经过的王钦 河边上时,看到常年流淌的河水,造成两岸百姓交通不便, 影响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心想,应该修一座桥了于是赶忙 修书一封,论述利害,修桥补路,造福于民派专人送至寿 光县县衙刘系朝廷命官,当朝一品寿光知县接到书信后,如同见到 圣旨一般,况且,修桥补路系分内之事赶忙安排拨足银两, 动员民夫出工,并亲自到场察看、定址、破土动工两个月 不到,桥即告竣竣工踩桥之日,专门请刘阁老到场验看 一时间,人头涌动,民间艺人来献艺者,不下百人,热闹非凡从此以后,河两岸畅通无阻,百姓得以安居繁衍该桥 定名为“阁老桥”流传至今何官初中六、三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