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529135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专用)课型:讲读课 主备:高赢萱 初审:七年级组 复审: 时间:2014.12.学习目标: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导学过程: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的了解:纪昀(清代)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乾隆年间进士,晚年自号“白云”。2

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他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沧州(cng) 河干(gn) 圮于河(p) 棹(zho) 木杮(fi) 携(xi) 湮(yn)曳铁钯(y)(p) 啮沙(ni)倒掷(

3、zh) 募金(m) 溯流(s) 臆断(y)欤(y) 2. 本文作者 纪昀 ,字,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3.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6.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字词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 一门学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岸 今义:不潮湿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

4、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7.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 译: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二石兽并沉焉 译:(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尔辈不能究物理。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8.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二、合作探究1. 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 依据是 以为

5、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 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了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 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3. 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

6、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 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但有点沾沾自喜。4.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流水、石兽、泥沙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三. 拓展延伸: 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体会?我们平时对学习和生活,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点;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在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

7、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四、随堂检测(一)、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三)、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D)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四)、阅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

9、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讲学家的话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石头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C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B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