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528685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成因与矫正教育科学学院09小学教育数学班任梅芳09247016摘要: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个性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儿童身上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研究,主要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特点,才能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儿童克服攻击性行为,学会合理解决问题,促进其社会健康发展。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成因;对策;一、儿童攻击性行为所谓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用过度手段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以解决个体间矛盾冲突的反社会行为。其表现可分为:一是身体侵犯,用身体或物

2、件攻击他人。二是言语侵犯,用嘲笑、讽刺、咒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凌。三是关系欺侮,用争吵、诽谤、挑拨手段让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境地。四是群体公共规则破坏,为了达到欲望满足,在群体中采用贿赂、讨好、撒谎、偷窃等手段以实现其自私性目的。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一)儿童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特点,国内外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1.从儿童攻击的类型看。学前儿童不仅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而且争吵和打架也更多是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是“工具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则更多的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攻击或叫

3、“敌意性攻击”如嘲笑、辱骂等。儿童敌意性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这一转变的原因可能是年龄增大的儿童具有了推测对方的意向和动机能力,因而儿童的报复就更多的指向攻击者本人。2. 从攻击性的表现方式看。幼儿更多的使用身体上的攻击,儿童使用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渐增大,他们更多的采用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儿童言语沟通技能的提高,而且也因为成人期望与规则的变化。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 .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2) .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3) .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

4、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孩子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5).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孩子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

5、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二)性别差异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1974年Whiting和Pope在七种文化下考察了3岁-10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现男孩更多参与模拟攻击游戏,相互之间言语辱

6、骂也多于女孩,如果受攻击,男孩比女孩更多的以言语或身体行为加以反击。1980年Maccoby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幼儿期男孩和女孩攻击性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在受到攻击性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报复行为。总之,无论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攻击的倾向性上,自幼儿起男孩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另外,在攻击的方式上,男孩较喜欢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而且年龄较大的女孩更多地采用间接攻击,但在直接的言语攻击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同攻击行为的类型和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长短

7、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三)稳定性.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

8、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儿童的某些生理特征(如体质、气质、外貌特征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儿童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具有难养型气质的儿童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二)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方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

9、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一个家里因侵犯性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在外边往往有更大的侵犯性。因为孩子模仿父母的侵犯行为。另外在孩子面前经常暴露矛盾,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放纵、宽容和无所谓的态度也能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加攻击频率。由此可见,家庭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很重要因素。2、学校因素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行为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不同学校的准则和学校风气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如学校的欺侮行为,在欺侮情境中,教师对欺侮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欺侮行为的发生。3、同伴冲突人际交往必然会有冲突产生,攻击性儿童由于缺乏社会技能而不善处理与同伴的人际冲突,常常用暴力来简单对待,因而伤害同

10、伴,这样,他所付出的代价是被同伴拒绝,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人缘差。反过来使他产生挫折感、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情绪,这种心理状态已加强了他的进攻意向,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4、社会传媒影响儿童接触的传媒主要是电视、网络游戏、儿童书报等,传媒中的暴力信息与所有不同年龄的儿童的攻击性都存在着正相关。其表现为:给儿童传递进攻性技能技巧;让儿童放松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诱发暴力倾向;给儿童提供“暴力理由”,加大对暴力的认同。研究证明,哪个国家的媒体承载的暴力信息越多,这个国家的儿童进攻性就越强。(三)自身心理因素在认知方面,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对价值观、道德行为的规范的认知有偏差,不能正确的

11、理解人际交往,以至于对自己被排斥的情况不能理智归因。有的常常把盲目胆大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认为使用暴力对自己有利,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容易因为小事情发生冲动,并且也缺乏自我控制力,表现出的攻击性常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幼儿期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1、行为干预法。家长、教师要在儿童攻击行为发

12、生后进行干涉,使进攻儿童认识到进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且要帮助受害儿童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对旁观儿童进行曲预警教育。其具体做法是:一是表扬正当的亲社会、亲群体的交往行为,强化正常社会技能抑制进攻性行为发生;二是批评、处罚攻击性行为,切不可纵容默许。对攻击行为应当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进攻行为,应当按照事先的规则,给予相应的惩罚。三是沟通。对发生进攻性行为的儿童应当与人从心灵上沟通认识和感情,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说话,并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评价。因为进攻性儿童自我认同感、判断力都比较低,自卑自责心理则较强,情绪往往有障碍,因此沟通是必要的。2、行为模式训练法。向儿童提供理想的易于接受的、

13、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社会交往模式,使儿童能直观的进行观察模仿,并进行重复性的实际演练,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发现儿童几乎所有社会技能的形成都是来自模仿,因此,所有的交往过程都应当有直观的“脚本”,否则儿童只能盲目选择他们认同的儿童都是必不可少的方法。3、人际关系认知法。提高儿童对如何思考和对待人际交往的认识与评判水平。认知是导致行为变化的中介。它可以教育儿童如何确认人际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以及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理论认识来指导交往行为。提高儿童交往技能,这下技能主要包括对人际问题的敏感性;寻找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14、对交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理解力;对个人行为后果的预测水平;认识自我情感与别人情感的能力;自己在整个交往中的角色定位等六个方面的技能的认知。儿童通过对交往的认识的提高,能够引导自己从理性上预防进攻行为发生。4、情感调节法。是指利用情感来消除儿童攻击性行为。首先是移情,即指导交往中,人们彼此感情的相互作用它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感情绪。利用移情促使儿童经行自我调节,可以有效地降低进攻行为频率。让儿童设身处地体会受害人的痛苦,产生“共鸣”是消除儿童进攻行为的有效措施。其次是宣泄。不良的情绪如烦恼、焦虑、愤怒、厌恶等,积累到一定量度就会引爆进攻性行为。积累越

15、多,爆发性就愈大,愈猛烈,如若压抑,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宣泄是必要的。如教会儿童向父母、同伴倾诉内心积累的进攻性情感,引导他们在适当场合喊叫或痛哭,以发泄积郁的情绪,迁怒于无价值的物品,用有趣的其他活动来代替和消退不良情绪等都是有效方式。五、结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对攻击性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矫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现代人的“健康”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学校里,教师要不断增强儿童的心理能力。因此攻击性行为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

16、考虑,必须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参考文献:【1】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心理科学.2005【2】李俊,3-9岁儿童攻击性行为调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3】韩进之,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版【4】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2002年8月第十五卷第四期【5】王振宇儿童心理学第265-270页【6】张文新,张福建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4【7】郭博亮、王燕、张雷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8】石伟,同伴关系对儿童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现状【J】四川心理学1998【9】周运浓,儿童社会技能与矫正研究2004年2月【10】高桦,攻击者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997(4)26-29【11】陈鹤群,家庭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12】杨丽珠、吴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