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巴中.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525654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色文化——巴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红色文化——巴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红色文化——巴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红色文化——巴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红色文化——巴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色文化——巴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色文化——巴中.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巴中 革命摇篮,红色之都一,基本概况 巴中市,是四川与陕西的交界地区,四川北部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市政府所在地西距成都400公里,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公里,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公里左右。辖巴州、通江、南江、平昌 拟建区的有 江北新区 南坝开发区 四区县,188个乡(镇)、2354个村。 巴中的公路交通较为方便,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乐巴铁路于2009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现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广巴高速公路于2009年底已形成通车能力,2010年5月10号正式通车,成都到巴中

2、最快仅需4小时,南部到巴中的高速公路、巴中到达州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巴中到达州、巴中到陕西界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到巴中到汉中的铁路、巴中到广安到重庆的高速,巴中到万源的高速公路都列入了省规划。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误传,实际上在汉中留坝),张飞夜袭巴州智擒严颜。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直逼张鲁退兵巴州,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

3、、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通江银耳驰名海内外,被国家命名为“银耳之乡”,南江被命名为“核桃之乡”,江口醇酒厂、小角楼酒厂产值均超过亿元。巴州龙头面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猪、牛、羊肉总产量百强大县。南江黄羊以其体格高大、肉质细嫩、遗传性能稳定、板

4、皮质优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成为“目前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银花、川明参、蕨菜等绿色食品天然佳成。 巴中总的气温特征是: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光照较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巴中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发展生物工程前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35.91%,堪称“绿色宝库”。南江北部山区3000公顷“巴山水青”,被专家鉴定为“世界稀有树种”,浩翰林海里栖息着黑熊、金钱豹、苏门羚、

5、林麝、大鲵、阳鱼、山猫、竹鼠等20多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被中外专家称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矿产,境内有可供开采的矿产主要有煤炭、铁矿、铜矿、金矿、大理石、花岗石、霞石矿、石灰矿、石黑矿、天然气等29种,其中煤炭储量6190万吨,磁铁矿8355万吨,天然气1100亿立方米,霞石矿2100万吨,花岗石10亿立方米,极具开发潜力。 在巴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吴瑞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授衔共计28位将军,“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西晋成王李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

6、朽名篇佳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中共中央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先后驻通江和巴州,现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巴人精神 巴人

7、历来尚武,部族英勇善战,血性勇武,能歌善舞。古时巴人将士出兵助武王伐纣,助秦扫六国,刘邦据巴蜀之地,得巴人士兵以争天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巴中是红军之乡,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先后驻通江和巴州,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今巴中通江,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同国军浴血奋战,徐向前,张国焘,李先念,许世友,王树声,王近山(李云龙原型),秦基伟,陈昌浩等数百名共和国元勋曾在这里战斗数载,在今天巴中有全国保存最好的红军文化,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和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巴中作为红色革命老

8、区,那是鲜血染红的,当时前后共计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那时红军总人数才多少)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为共和国浴血奋战,4万巴山儿女魂归沙场,120万人拥军,援军,可说是顷巴中全城之力,为中国革命成功不可磨灭,英雄自当乱世拔剑而起,不畏生死,为国为民,这是战乱年代的巴中精神!60年代,全国闹大饥荒,饿死了上千万人口,巴中人民垒紧裤腰,为饥荒地背出几百吨粮食,宁可饿死在背粮路上,也不偷拿粮食,这是饥荒年代的巴人精神!三,旅游资源 巴中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奇峰峡谷、溶洞和原始生态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江光雾山、大坝森林公园、通江诺水河、巴州阴灵山、南阳森林公园等地。南江光雾山景区以桃园风光五大片区为

9、主,地老天荒,幽灵毓秀,山势陡峭,挺拔雄伟,云蒸雾绕,秀雅妩媚。大坝森林公园以大坝林场为主,森林覆盖厚密,林木品种繁多,既可观光,又是休闲佳境。诺水河以溶洞为主,大小溶洞200多个,洞内景观千姿百态,置身洞中,恍若仙境。四,红军文化 巴中,红色文化独具特色。曾经的中国第二大苏区,拥有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4万巴中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2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黄柴畈紧急会议的决定,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他们在突破京汉铁路西征途中,先后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在枣阳、新集等一带与进行了

10、多次的激战。翻越秦岭山脉,转战千里,于12月上旬到达陕西省的南部山区。随即发动群众打富济贫,在城固、西乡建立了两支地方游击队和马儿岩区苏维埃政权。 1932年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了团以上的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了军事问题,会议认为:“川北比陕南的地势更险要,物产更丰富,回旋区域更广阔。加上四川军阀林立,川西一带军阀混战,川北的防务又十分空虚,这正是红军入川的大好时机。”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立即翻越大巴山,占领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区。红军从钟家沟出发,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顶风冒雪,披荆斩棘,翻越了210华里的巴山天险。红军队伍中有一

11、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叫陈松庭。他身体本来就很瘦弱,但却在行军的路上一直替生病的战友背行装。晚上宿营时,又主动替战友们站岗放哨,把自己防寒用的草帘盖在战友们的身上,自己睡在草棚门口。战友们安然的入睡了,他却因极度地疲劳和寒冷,被活活地冻死在草棚外,为了革命的事业他光荣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至6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北部地区打破国民党军对川陕苏区三路围攻的作战。2月,红四方面军开创的川陕苏区初步形成。国民党当局急忙调停川军各派在川西的混战,并委任第29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剿共”督办,调集川军38个团约6万人,分左、

12、中、右3个纵队,向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起围攻,企图消灭或驱逐红四方面军于立足未稳之际。 巴山游击队的创办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长征时,留下了300多人,组建了红军师长刘子才为首的游击队。年底,巴山游击队由300余人发展到1200余人,开辟了以南江桃园为中心的5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根据地。 1936年4月4日,国民党胡宗南的一个团开抵汉中烂草地围剿游击队,由于游击队领导人麻痹轻敌,被敌人包围击败,突出重围后剩下65人,不屈不挠的巴山游击队并没有就此消沉,他们于1936年11月在南江桃园大河岩壳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会上,指战员严肃批评了刘子才在军事上麻痹轻敌的错误,选出了二营营长、原红30军

13、政治部主任、南江少共宣传部长赵明恩为游击队领导人,下辖两个队和一个独立连,在不到20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内重整旗鼓,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到1938年,巴山游击队又发展到700余人,开创了游击队第二个鼎盛时期。五,民俗文化 古老的民间文艺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锣鼓草”,在薅包谷(玉米)草时由上下歌郎击鼓鸣包锣演唱。薅草锣鼓是巴人留下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它的功能似“巴渝舞”为集体劳动时的“战地歌舞”。歌郎击锣鼓歌唱,参加集体劳作者评锣鼓节奏起“舞”达到以齐功力,调动劳作节奏,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歌郎演唱的内容丰富,从“金鸡开口”到“收工放鼓”再唱到“金鸡闭口”都有歌可唱。 唱出男女情的薅秧歌薅秧

14、歌。 巴中人薅秧时手杵一根竹棒,用右脚薅秧,一般为集体劳作,薅秧有唱薅秧歌之称。 薅秧歌词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都是一个人领唱,众人邦合。内容很少反映薅秧草质量,大部分为反映男女情。 民间“耍龙灯”舞龙 舞龙,民间谓之“耍龙灯”,主要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龙的类型有:彩龙、火龙、水龙、板凳龙、草龙等五种,其中火龙最有特色。 耍火龙时要用烟火冲烧,民间谓之“烧花儿”,烧掉秽气。其花儿通常有纸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铁水花等。 巴中市的一大特色山歌 山歌即在山野唱的歌。山歌是巴中市的一大特色,全市农村有丰富的山歌,从内容上看以情歌为主,其它内容的山歌为辅;从曲调上看有平腔和高腔两大类,但以平腔为多;从演唱形式上看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合(薅秧歌),以独唱为从。从山歌演唱形式看以对歌最有特色。即以问答形式的对答演唱。 巴渝舞历代记载它的典籍史志颇多,对其起源也各说不一,但大多肯定它无论是在古战场,还是在民间乃至在宫廷都非常流行,在古代的军事、政治以及音乐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四川省巴中市申报的“巴中背二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