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塞外行宫.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52301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塞外行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代塞外行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代塞外行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代塞外行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清代塞外行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塞外行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塞外行宫.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塞外行宫调查考述承德市文物局田淑华清朝早在人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人关以后,统治者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曾先后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南距京师400公里的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围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活动时间长达139年,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经四帝,共举行木兰秋称105次。 清帝每岁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称大典时,都亲率王公、大臣、太后、殡妃、皇子、皇孙及八旗甲士,多达数万人,千里行军,长途跋涉,异常艰辛。加之每岁秋称,所需大批物资全靠驼队、车队运

2、输。为省驼载之劳,以息物力,并保证沿途休息,故“命发内府余储,建立行宫数座,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在塞外建行宫。 20世纪80年代末,承德市、县文物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对古北口至木兰围场沿途主要行宫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查与考证,基本搞清了行宫的修建时间、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及保存现状。现依次缕述如下: 巴克什营行宫:坐落在古北口东北5公里多的滦平县巴克什营南北向大街中部东侧,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宫殿区占地26000平方米,是出古北口塞的第一座行宫。殿为南向,门殿三间,有左、中、右三院。宫门内有一道贯通三宫院的大墙,两侧各一小门殿。正宫门三间,大殿五间,三殿五间,后殿七间。东、西

3、宫各置垂花门一座,大殿三间,东宫二殿五间,西宫二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后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九间。在东西宫之间由庞廊连成一体,周围有2米高的“虎皮石”宫墙。宫殿前曾有两棵槟子树,金秋时节,果实累累,清香袭人。在西宫墙外建有三所“官厅”,为息从六部居所。宫门前原有一石桥,桥下流水潺潺。行宫南照山,有猎场265亩,北靠山23亩,山上糜鹿成群。行宫所处,前为九龙口,后靠虎头山,潮河水东北两川相会于金牛山脚下,其地形地貌奇特无比。 行宫建成后,归直隶古北口提督管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木兰秋称曾往返驻哗18次,道光九年(1829年)裁撤。民国十五年(1926年)汤玉麟统治

4、热河时,拆宫殿,砍古松。日伪统治热河时,行宫被彻底损毁,变成一片瓦砾,宫址也已难寻觅。 两间房行宫:位于古北口东北20公里处的两间房村东,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建,由宫殿和苑景区两部分组成。行宫平面呈方形,宫墙为两重,外宫墙为土石结构,高3米。宫门五间,内分东西走向,宫道宽一丈,两头建有东西海门。内宫墙为砖灰结构,高2米余。正宫四重,各殿五间,前殿挂“秀抱清芳”、“镜风含月”匾额,东西配房同走廊连为一体。正宫与东、西宫之间各有南北走向的一条路,俗称“小长街”,西“小长街”建有戏楼。东、西两宫均为三进院,每进院的宫殿均为五间,配房由回廊连接。苑景区的前宫山约500亩,后

5、宫山约300亩,四周围墙,山中有曲折蹬道盘旋而上,林中糜鹿嬉戏,百鸟争鸣。行宫后面为湖水,碧波粼粼。北山根小河有行走之桥,过桥上山,有轩三间,名“澄秋轩”。山头建有凉亭,名“畅远”,为皇帝眺望观景之地。玄烨木兰秋称往返住此行宫,常令驻古北口绿营提标兵于宫门前陈习劲弓,校阅行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恭亲王常宁(玄烨同父异母兄)亮于此,玄烨连驻10天。因年久失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两间房千总伶德汇察称:宫内应拆卸坍塌两卷房六间,今已妥善拆卸完竣。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冯玉祥军队拆走宫中木料,日伪时期又拆走砖石修炮楼,现今昔日行宫早已不存。 常山峪行宫:位于两间房行宫东北16.

6、 5公里处,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行宫南向,由宫殿和苑景区组成,分左、中、右三院。大宫门三间,二宫门三间,中为正阳宫,有大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垂花门三间。二殿五间,东西配房各四间。楼一座,名“蔚藻堂”,东西配房各六间。各殿之间有回廊相隔。东宫有垂花门三间,泰和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西宫与东宫建筑布局相同,各有凌霄亭一座。两宫之间有宫道相隔。 行宫北门三间,两边各有朝房三间,北二宫门三间,门外两侧各有九棵罗汉松,俗称“十八罗汉松”。宫东北角有堆房27间。宫内生长着300多棵松榆和果树,泰和殿前有孔雀松一株。宫殿区占地面积63亩。苑景区分北照山鹿苑163亩,南边由几个山头围成871

7、亩的鹿苑,其中最高山峰建有四柱亭,占地200平方米,四周有假山、碑刻。北坡山根有甘泉一眼。康熙曾将宫内八景亲笔题额:蔚藻堂、青云梯、虎白轩、如是宝、翠风棣、绿撇径、枫秀坡、凌霄亭。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七月,行宫因失修不断倒塌。常山峪千总姜勇察称:因棺槽腐烂落架,已拆卸三卷房九间,外朝房五间。其主体建筑在民国八年(1919年)被热河都统姜桂题拆毁,木料运送到承德。 鞍子岭行宫:位于常山峪行宫东北4公里处,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因东有形似马鞍的山梁而得名。宫南向,为东、西、中三座宫院,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苑景区由几个山头组成,亭、台、轩、阁掩映在榆柳松柏之间。后宫门东有水井一眼,井

8、东建有荷花池、养鱼池。康熙赴木兰秋称,多次驻哗于此。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修建常山峪行宫时,将此行宫拆掉,砖、瓦、石料和木料全部移往常山峪建宫使用。 王家营行宫:位于常山峪行宫东北20公里处,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宫前有清溪,宫后倚青山,峰峦叠翠,山环水绕。行宫分东、西、中三座院落,大宫门三间,东西宫门各三间。正宫为三进院,大殿五间,有“引流成溪”四字榜文。东西各三间配殿,二殿七间,后照房九间。东宫大殿五间,后照房三间。西宫大殿五间,二殿五间。整个宫殿区以回廊连接,布局严谨,占地25. 3亩。前照山69亩,数峰连峙,奇石天成,松柞树满山。后靠山31亩,灌木丛生。 康熙四十三年(

9、1704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的19年间,玄烨木兰秋称往返在此驻哗21次。(4)后因年久失修,连连倒塌。民国十四年(1925年)冯玉祥拆毁了宫殿,砍伐了树木。现今虽已成村落,但遗址尚能辨认。 桦榆沟行宫:位于桦榆沟村东滦河岸上的高阜处,距王家营行宫15公里,西北山峦绵延,形成天然屏障。行宫分东、西、中三院,占地6万平方米。宫南400米处为赴木兰秋称的八旗兵丁驻地,称南营房。宫东南是当年皇帝阅步骑射场地,宫西南角有花窖。宫后面为花园、鱼池,因当年玄烨曾在此放养过名贵的花、鱼,故又有花鱼沟之称。花园西山奇峰险峻,山顶有座寺庙“峭壁寺”,其额日“天半香林”,占地1000平方米。在桦榆沟南4公里

10、许的滦河东流转弯处,自然形成一个水流舒缓、河面宽阔的天然鱼场,玄烨在此建有钓鱼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间,玄烨赴木兰秋称往返途中在此住过24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玄烨曾由热河行宫到王家营行宫,迎接皇太后驻辟此宫。 乾隆七年(1742年)奉旨拆掉此宫,将木料运往喀喇河屯和热河行宫。 喀喇河屯行宫:位于滦河与伊逊河交汇处的南岸,始建于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史载:“乙卯摄政王谕,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日褥暑难堪。但念京城乃历代都会之地,营建匪易,不可迁移。稽之辽、金、元曾于边外建上都等城为夏日避暑之地,今拟止建小城一

11、座,以便往来避暑。”巴经过4个多月修建,十一月已初具规模。十一月十三日,摄政王以有疾猎于边外,住在新建的喀喇河屯“避暑城”。十二月九日亮于喀喇河屯,时年39岁。顺治八年二月,工程着即停止。 喀喇河屯行宫再建时间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再建的行宫把避暑城圈在宫苑内,继续扩建而成。本着不彩不画、茅茨土阶的建筑原则,傍崖构殿,引流人庭,天然雅韵,糜鹿禽鸣,素有滦阳别墅、小金山之称。 喀喇为蒙语,意为旧,河屯意为城,汉译为旧城。行宫占地面积较大,周长约10公里,分宫殿、苑景两大区域。据承德府志载,宫门南向,五楹,额曰“秀野轩”。宫基中界。滦河依山带水,故有小金山之号。西上侧滦阳别墅,有楼曰“逍遥堂

12、”、曰“翠云亭”。宫殿区分东、西、中三宫,虎皮石墙围绕,有门可通苑景区。宫区大门三间,内为中宫门三间,门内有连脊垂花门,再内为三间大殿和左右配房。东西两宫各有跨院,建筑规模较小,布局与中宫同。三宫后院均为花园,园中假山错落嶙峋,松柏苍翠,芳草如茵。在宫殿区的西、北两侧是广阔的苑景区,滦河为苑景中一大奇观,其自然地理风貌得到了充分利用。“面山临流,山石嶙峋耸削,上建二亭,即所谓小金山者。” 滦阳别墅在苑景区的西部,建在滦河湾的两个山包之间的坡台上,与小金山组成园中之园,乾隆时又有增建。别墅亦分东西两院,东、西、北三面以半封闭式游廊环绕,中间以长廊相隔。东院前为大殿,庭中有假山奇石,名花飘香。西院

13、大殿曰“翠云堂”,是乾隆时建,阶前四棵古松虫L枝盘绕。堂南为虫L盖亭,亭南临水有钓鱼台,与小金山相接。行宫内外风景如画,滦河奔流,山峦起伏,是清帝赴木兰秋称驻哗时读书吟诗、观鱼垂钓的一处场所。 行宫于道光年间旨谕停修后,长年风雨侵袭,逐渐坍塌。民国年间,军阀拆宫砍树,至日伪时期已拆除得所剩无几,并在此建起军营。今日行宫已荡然无存,难觅踪迹。 兰旗营行宫:位于今滦平县小营村东北山脚下,东距热河行宫30公里,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热河行宫修建之前。经考察,可见行宫遗址内青砖碎瓦,堆积成岗。 行宫占地百余亩,分宫殿、花园两部分,石砌宫墙环绕,宫中方砖铺地,庭中松、柏、榆、槐成荫,宫宇古朴典雅

14、。后面花园包括部分山区,东南高而陡峭,山崖上有硷子庙,庙门在山根下,题额“星完岩庙”。庙内门殿三间,僧房六间。三间正殿坐落在山崖顶端,内供奉高2米的三尊盘膝打坐的壁雕石佛像,前有供桌。左右配房各三间。寺院前后贯通,左右对称,层次竞上,壮观别致。行宫南部尚建有二座庙宇,中间建有二层戏楼。北大庙曰“静庙寺”,占地3000多平方米,山门内左右有钟鼓楼,大殿前有石碑一通,碑文漫德,文不可辨。殿内供千手千眼佛、四大天王、十殿阎君。 行宫拆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将裁撤的看守行宫人员“拨给热河、喀喇河屯当差”。其原因是,热河行宫建成后,清帝北巡,自热河北行,沿武烈河至波罗河屯,再沿伊逊河北上木兰围场,

15、兰旗营已失去了使用价值,故而裁撤。 钓鱼台行宫:位于热河行宫北6. 5公里里处。此为热河上游三源汇合处,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为弘历往返木兰秋称中途休息和垂钓之所。宫门南向,殿东向,故而东亦有宫门。宫内北面连脊殿十楹,西有四柱亭,构思巧妙,小巧玲珑。行宫毁于嘉庆年间水灾。同治四年(1865年)遗址成为荒地,面积约有二顷余。 黄土坎行宫:位十黄土坎甸子村北一山坡上,南距热河行宫20公里,建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行宫北ICI为赛音河与固都呼河交汇处,宫殿临水向阳,地势开阔,占地一万平方米。宫门三楹,内为垂花门。前殿五楹,后殿九楹。“宫墙外植有方形松柏林带,四周围绕,使行宫掩映在绿荫之中

16、。 玄烨对此行宫十分喜爱,行宫建成后,仅6年时间就在此宫住过8次之多。道光三年1823年),是宁谕旨:斯有坍倒外围墙垣无庸修理,著派兵丁二、三名看守。1926年汤玉麟拆毁行宫。日伪时期修u落”运走所有的砖石,砍光了树木,行宫自此无存。 中关行宫:位十后中关大街的西头北侧。此为三水武烈河、鹦鹉河、兴隆河交汇、扼控五川石洞子川、鹦鹉川、头沟川、武烈河川、茅沟川)之要地,周围奇峰环绕。行宫建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占地6万平方米,依山水。殿为五楹,榜口松间明月”,后殿为去林蔚秀”行宫共分东、西、中三院。中院门殿三间,殿前东西两侧有膳侍房三间,门内为垂花门。内门中大殿五间,左右均有回廊连接。后殿五间,东、西两宫大门前突,为重台式城门,前后连脊的门殿12间。内为垂花门,内大殿和东西照房各五间,后殿五间。苑景区在宫殿后ICI。 行宫建成后,康、乾、嘉三帝每举行木兰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