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52011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1(一)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定义1(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3二、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然性3(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客观原因3(二)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4三、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现状的分析5(一)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的应用6(二)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总体情况7四、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分析8(一)外部问题分析8(二)内部问题分析9五、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11(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11(二)政府积极推动,创造法律制度环境 11(三)企业应走出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误区 12(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作业成本法 12(五)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12(

2、六)加大教育力度,提高会计及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 13(七)试点进行,逐步推广 13(八)研制开发作业成本法应用软件 13参考文献 14致 谢 15浅议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加入WTO后,导致市场开放程度和竞争强度不断增加,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推行作业成本法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推广作业成本法,不仅在于运用它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新思维,借鉴、吸收其原理和精髓,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作业成本法的概述(一)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定义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作业成本法是英文Activity一based Cos

3、ting的中译名,简称ABC法,它是20世纪的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者创建的。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并为企业作业管理提供更加相关、相对准确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相对于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人工总量等),计算统一的间接费用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革新。2.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源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有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采购人员的工资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如广告费用,或者是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 与作业有关的概念界定 作业作业(Activity)是

4、指企业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资源按照一定的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工作的各个单位。如在顾客服务部门,作业包括有处理顾客订单、解决产品问题及提供顾客报告等3项作业。作业链作业链 (Activity chain),是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组成的链条。现代企业实际上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所以企业就是作业链。价值链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每一项作业的完成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价值沿着作业链在各作业之间转移,就构成了一条价值链。即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价值链是作业链的货币表现。作业的

5、分类 作业的类型和数量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及维持水平作业四类:单位水平作业,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时所从事的作业。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等,作业的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动;批水平作业,是生产每批产品而从事的作业。如对每批产品的机器准备、订单处理、原料处理及生产规划等,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批次成正比例变动,但与产量的多少无关;产品水平作业,是为支援各种产品的生产而从事的作业,目的是服务于各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该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单位数与批数无关,而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成比例变动;维持水平作业,是为维持企业生产而从事的作业。如企业管理、暖气、照明及厂房

6、折旧等,该作业成本为生产产品的共同成本。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库作业中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如原材料采购作业中,材料采购、检验、入库、保存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归类于材料处理作业中心。而把相关的一系列作业消耗的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即构成了这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库,作业成本库是作业中心的货币表现形式。3.与成本动因有关的概念的界定成本动因 (Cost Drivers),又译作成本驱动因素,是对导致成本发生及增加的、具有相同性质的某一类重要的事项进行的度量,是对作业的量化表现。成本动因通常是以选择作业活动耗用的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盘度,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成本动因

7、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者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资源动因连接着资源和作业,而作业动因联系着作业和产品。把资源分配到作业用的动因是资源动因;把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用的动因是作业动因。如工资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把工资分配到作业的“质量检验”的依据是质量检验部门的员工数,该员工数就是资源动因;而把作业“质量检验”的全部成本按产品检验的次数分配到产品,则检验次数就是作业动因。但两者也有相同的情况,当作业和产品一致时,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就相一致6。(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认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是计算的核心,而产品成本则是制造和传递产品所需全部作业成

8、本的总和。其成本的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将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向企业进行分配,然后再将各项作业所耗用的资源向产品来分配。运用该法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合理,产品成本计算结果更为准确。从上述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体系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ABC法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用耗用资源,从而导致成本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产品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二、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然性(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客观原因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业成

9、本法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改变了产品成本的构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各国纷纷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管理当局要求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师们采用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以及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电脑化设计与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从而产生适时制生产系统(JustIn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JIT要求企业以顾客的需要为出发点,当日生产当日销售,以达到消除存货和各种形式的浪费。JIT的实施,使传统的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均受到强烈的冲击

10、,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2.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消费角度看,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消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适应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更具个性、日新月异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而改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FMS使企业在生产过程可以迅速地从生产某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或应付产品需求多种变化或小批量生产的需要。生产方式的

11、变革,动摇了传统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的存在基础3。3.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方法是鼓励管理人员以牺牲成本信息质量为代价来追求最大的产量,通过加大产量稀释间接费用,掩盖不利的差异因素,歪曲真实的成本信息。它旨在按标准管理的要求控制大批量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而间接费用的分配也是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础,这是因为以前间接费用少,传统成本管理系统与之基本适应。而现在的间接费用大大增加,倘若企业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来分配这些比例逐渐增大的间接费用,其结果往往是高产量、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被多计,而低产量、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成本则会被少计,从而造成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

12、失实,进而引起成本控制失效、经营决策失误。4.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作业成本法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如果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所带来的庞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计算法难以真正付诸实施。20世纪80年代后,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在成本计算方法上实行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作业成本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于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上述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加入WTO后,国际

13、资本流通日益频繁,尤其先进的外国企业应用了ABC法后,国内企业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成本法,将使企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因此,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对传统的成本方法进行革新,作业成本法成为其必然的选择。(二)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生产制造采用了更精确的分配方法,现举例说明传统成本法与ABC法下的产品成本计算:某制造厂一直按直接人工小时及预定的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按预计产量直接人工小时为50 000小时,该厂预计下年制造费用如下同质成本库预计成本预计业务量材料处理100 000搬运次数:1 000设备维修保养200 000维修小时:100

14、0质量检验200 000检验次数:5000合计500 000该厂目前正准备参加一项政府采购投标,预计成本如下:直接材料:87 000元材料搬运次数:20次直接人工:(1 000小时) 40 000机器维修小时:50制造费用: ?检验次数: 10成本合计:?传统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为:制造费用分配率=500000/50000=10元/小时制造费用=1000*10=10000元产品总成本=87000+40000+10000=137000元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为:材料处理成本分配率=100000/1000=100元/次设备维修保养成本分配率=200000/1000=200元/次质量检验分配率=200000/5000=40元/次制造费用=100*20+50*200+10*40=12400元产品总成本=87000+40000+12400=139400元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 在作业成本法中,是按照产品的实际消耗与间接成本相关的作业量来分配其应该负担的间接成本。采用相互对应的分配标准,以多个分配率来分配间接成本必将使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