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9517098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江花月夜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江花月夜教案备课人:李雅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缘景明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生的真谛,分享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

2、学难点:把握诗歌思路,赏析诗歌的景、理、情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与探究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探究法 讲析法和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音频资料 图片 flash动画 电子白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请同学们来诵读以上诗句,观察这些诗句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用到了哪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在诗歌中能够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你还能说说带月的句子吗?(明确)月。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3、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也写了月。那么,他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鉴赏探究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二、 整体感知(反复读包括读预习案) (一)学生集体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4、。(教师指出学生诵读的问题) (二)听音频朗诵,并跟默读。在听的过程中随着白板展示的画面展开联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赏析诗歌的景、理、情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与探究诗歌的能力。一、自由朗读课文。二、(思)问题探究1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了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在这些意象中重点强调哪一个意象?那么这一轮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明确):月。运动的。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初升高照西斜坠落 2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请同

5、学自由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讨论五分钟)学生描述 (明确):白板展示第一幅图及第一节。(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请同学闭眼想象画面,老师带着这种绝美的感受再一次朗读(或试背诵)第一节。 3(议及阅读探究案)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

6、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明确)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

7、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 4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女生朗读“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教师再读并展示画面。(明确):明月西下,诗人抒写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

8、思离别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5.最后八句写何情?男生朗读这八句,教师展示画面。(明确):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

9、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三、探究阅读: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发出了宇宙之叹,又为何写到思妇游子之离愁?(阅读导案延伸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充分交流)(展)明确:诗人在孤月下发出千古浩叹之后,紧接着浓墨重彩地写一对离人思妇的相思,决非随意的转折,在那轮多情明月全方位的抚照之下,扁舟进入诗人视线,自然想到了离人。这恰恰是对人的关怀。诗人借有所待、有所思的明月,自然地转入其对生离死别的见

10、证,对人间思妇离情别绪的关注,暗示了全诗主旨:唯有真情才能使人生永恒,唯有真情才能抵抗浩瀚宇宙对人类的无言威压。为了寻求生命中的永恒真谛,求得短暂中的不朽,人们须至深至诚地去爱(这种爱既是爱情,也是对生活、自然的广泛之爱)。 四、赏读(一位同学配画面朗读,其余同学欣赏画面美,再次置身诗境。)总结:诗人笔下的月是轻柔而多情的,她与海潮共生,将清辉与关爱洒满人间,将春夜装点得美妙无比,这样一轮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明月也让个体生命顿感只有真爱,美善才能让人生不朽与永恒。 五、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要分析。明确:诗人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还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

11、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六、练: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七、检:做练习案八、 作业:背诵诗歌。板书: 月月初升高照西斜坠落景:美景理:哲理情:离情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