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515452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凝结青岛版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

2、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二、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对比实验的方

3、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三、教学目标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4、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

4、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教法我用到了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五 教学准备: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六、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 、 教学引入 我采用了复习法: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

5、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因此,这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二、提出问题: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三学生猜想。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四. 验证猜想。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在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时,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

6、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学生不容易想到是遇冷的条件下才形成的。这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为什么,学生认识到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3 实验验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一下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小瓷盘,或者是玻璃片,用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7、交流。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向烧杯倒入热水,(为什么用热水),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用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对比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对比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小,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因此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进行了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

8、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五、得出结论。对于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板书课题: 凝 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板书: 水蒸气水六:应用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我设计了几幅图片,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前三张是较单一的现象解释,第四张有几个层次,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四、拓展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

9、,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板书设计: 凝 结凝结:水蒸气受 冷 水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实验设计及操作也比较成功的,最后也成功的验证了假设。但学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这说明开始复习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更一步印证了复习蒸发现象的必要性。本课的设计层次较分明,直入主题,学生容易接受,思维过程也比较顺畅,这也是我课设计时的想法与追求,但通过学习有关科学概念的构建的理论后,我发现这样的设计,没有能够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而是把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概念,这也可能是学生应用时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共同把这节课研究透彻谢谢!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