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951185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轶君:一个母亲在路上作者:樊婷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第12期周轶君一直是一个好奇心爆棚的人。她出生在上海,爱看书,文科成绩好,从小学到大 学,她一直是语文课代表。她妈妈是一位会计,做事注重细节且十分认真,是家里的绝对权威,她爸则是个很“佛系” 的人。父母一松一紧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周轶君做事既认真又有点儿粗线条的性格。这似乎是中 国大多数家庭的模式,但她家有一点特别开明,母亲虽然管教严格,但从不干涉她的爱好,她 爱看什么书籍、爱追哪个明星、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都由她自己做主。这种“半散养”的教育方式早早在周轶君心中刻下了个“勇”字,还滋养了她无尽的好奇心, 她对一切不了解的事物感兴趣。2

2、000 年,周轶君赴埃及留学,随后进入新华社工作。当知道新华社在加沙有一个驻外空 缺时,她递交了申请,并最终得到了外派名额。那一年,她才26岁。她要去的加沙,是巴勒 斯坦武装派别和以色列交锋的最前线,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2000年 9月巴以流 血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10多名记者在前线丧生,受伤者更是难以统计。周轶君成为全球唯一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国际记者,一去就是两年。直到从战场回来, 父母才知道她去了哪里。“置身于骆驼的海洋,只觉得眼睛不够用。地上跪着骆驼、栏里圈着骆驼、车上载着骆 驼,稍不留神就被直冲过来的驼群吓一跳。骆驼贩子的吆喝声、挥舞的皮鞭声、骆驼的嘶鸣声 和汽车喇叭声混雜

3、在飞扬的尘土里,那情景热闹而又茫然”在昨天才被轰炸过的废墟中重建起来的集市上,周轶君充满敬畏和震撼地记录文字,这篇 在埃及数骆驼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在加沙时,一位摄影师说的话让她久久不能释怀:“真正动人的故事是在前线稍后一点的 地方,要做爆炸背后人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报道永远只是告诉你我离炸弹有多近,那没有更 深层的意义。”历经了两年烽火,回国后,她写了几本有关国际新闻的书,去剑桥大学修读了国际关系硕 士,参加节目、做播客,录锵锵行天下圆桌派等脱口秀综艺节目。这些过程中充斥着思维的乐趣和语言的魅力,她急于表达和交流,也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她不知道自己要定在哪个方向,只知道

4、一定是在传媒这个领域,传播“思考”和“看见”的力结婚生子前,她曾经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以为有了孩子后,自己会停顿下来,但很快 她发现在过去经验的“小世界”里容易陷入困境。首先是语言的贫乏。比如,每次上班前周轶君都要和孩子上演一场“游击战”,年幼的儿子 拽着她的包不肯让她走,外婆过来哄:“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这让 她觉得很糟糕,妈妈工作只是为了钱吗?妈妈工作孩子就可以不断要玩具?这么说是不是会让 孩子觉得自己很可耻?周轶君觉得,父母这一代人,接受的几乎都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看,不也把你们养大 了嘛!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连这个都做不好,你以后怎么”她觉得不

5、对,却没有 新的语言去回应。但她不要以惯性教育下一代,她迫切地想要向外寻求力量。契机出现在 2018年,曾作为全球唯一常驻以色列加沙走廊的国际记者,周轶君又一次来 到以色列进行访学。曾经的疮痍之地,如今已转型为创业之国。一个13岁的以色列男孩递给 周轶君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某某企业 CEO。教育的力量正在改变着这个国家,周轶君采访了一位市长,被告知以色列的教育经费竟占 政府支出的 50%以上。十几年间,同一片土地上,孩子们的命运却天壤之别。别的国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是不是全世界的父母都跟中国的父母一样焦虑?什么话题能 让素不相识的人打开话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语言?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雏形,渐渐

6、有了模样。决定拍纪录片后,周轶君为它取名为他乡的童年,这部聚焦于教育的纪录片共六集, 每一集走访一个“他乡”,通过她的观察,带观众领略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 的“童年”。周轶君一人承担了导演、主持人、统筹三个角色。然而,播出后这部纪录片却令很多人“失望”了,因为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和终点的追 寻。有一集令人印象深刻,周轶君来到芬兰的一所小学,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什么是“年龄和时 间”,却用不同的学科授课,其中一节课,大家来到老年人康复中心,老师让孩子跟老人们面 对面相互临摹,画下对方的样子。没有人是专业的,大家画得都不好,但都可以自由地表达。那位老师对周轶君说,重要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

7、少科学知识,而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为自 己作出选择,他会忘了老师都讲了些什么,但今天这个画面他会永远记得。这一幕让周轶君控制不住地哭了,她想起自己的童年,如果能考到100分,父母会问她能 不能考两个?她喜欢唱歌,家里人说她唱歌像背书,慢慢她就不唱了。走在芬兰茫茫的雪原 中,她反思道:“我们对自己的定义都来自于标准化考试,我是好的学生,或者我是不太好的 学生,都是来自于这个,但实际上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权利是远远超过这个东西 的,没办法去衡量。”在以色列的探索也令人意外,那里的教育很特别,投资人居然更青睐失败过的人,在以色 列人使用的希伯来语中,失败并没有那么消极,错误不是世界末日,以色列

8、更欣赏跌倒了能爬 起来继续走的人。而提到日本,就会想到它的有序和文明,学校里的小学生都很守规矩,但让周轶君十分感 动的却是校长挂在墙上的手书条幅: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在他看来,大人在抚养孩子的过程 中,实际上教育了自己,是孩子教育了我们。“教育就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童年教育基本上全面反映了社会所有问题的总和。”周轶君 称这部纪录片是她的解惑之旅,但绝不仅仅是表达自我,它具有公共价值。虽然这部纪录片注 定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可她坚信,当你眼界宽阔,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 的答案;当你也有新的疑惑,去寻找就会有所获。她希望纪录片能提供一种“看到”的力量,像 是一面遥远的镜子,照亮许多对现实的思考。未来的路还很长远,周轶君还会做很多事来满足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同时她也 是一个始终在路上的母亲,让成长变得再美好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