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950819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黄山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关于黄山的行政管辖之历史沿革,历来观点不一,颇有争议。对历史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已见,求同存异,是理智和开明的学术研讨之风.黄山的历史管辖问题,丝毫不涉及和影响目前乃至今后黄山的管理.现在的研讨,只是探寻黄山历史上的行政管辖屐痕,梳理行政管理上的脉络,从中了解黄山的历史发展情况.这纯属学术研究,必须以平和之心处之。中国史有记载的名山大川中,因地理位置较偏,交通阻塞,黄山的知名度不及泰山等五岳,资料也相对匮乏.但历史遗留问题,只能借鉴于史料,史料不足,则需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推断.如黄山市屯溪花山谜窟这样的一个世所罕见的浩大工程,竟找不到任何史料。许多史

2、学家、工程学家根据形成的年代和痕迹,提出八、九种推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所以,对黄山的历史归属和管理,也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从史料入手,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可以允许有多种说法共存,不必强求一致。要搞清黄山历史行政管辖问题,必须从历代有关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分析判断。涉及黄山的史料按历史年代主要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无名氏黄山图经、南宋罗愿撰新安志、明潘之恒辑黄海、清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黄山志,清闵麟嗣黄山志定本,清释弘眉黄山志、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及明、清宁国府志、徽州府志、太平县志、民国歙县志等.光靠某一本书可能不易得出相对合理答案,必须将有关史料综合分析

3、,才能形成相对合理完整的结论。根据有关史料,笔者认为黄山历史上的管理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历代有关黄山的的史料中探寻其管理脉络.一是秦汉时期黄山的行政管理秦汉时期,黄山没有命名,时称黟山。而先秦史料,有三天子鄣与三天子都的记载。现在许多专家、学者的考证表明:三天子都(三天子鄣)即大黄山山脉.汉朝有文字记载的、隐居黄山的第一人是曾任会稽太守的陈业,郦道元水经注载:汉末“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1秦汉时期,黄山的行政管理处于空白状态.二是唐朝黄山的行政管理唐朝,黄山开始有文字的记载。唐天宝六年(747年)前,黟山属于原始山岳。当时,歙县属歙州,太平县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才成立(

4、一说天宝四年),之前属泾县地。当时来黄山游玩和建寺的只是少数文人墨客和僧人。李白两游黄山的时间分别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和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皆在天宝六年之后。李白游黄山有诗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韩侍御见招隐黄山、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有序.唐释岛云约在841至846年还俗后多次游黄山,其中望黄山诸峰云:“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说明自唐始,黄山已有36大峰命名.2唐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志,对黄山和北黟山各有表述:“太平县”条目中:“黄山,在(太平)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泉水,泉侧多黄连”。太平县原县治为仙源,黄山离仙源距离与文中所述相近。“歙县”条

5、目下:“北黝(黟)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3北黟山则黟山,大多史书载“唐天宝六年敕改为黄山”,也有史料记载是“黄山改北黟山,笔者赞同“黟山改黄山”之说。但黄山命名之谜不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故不赘述.这个二百六十八里的距离远远超出了其他史料上黄山(景区)和歙县之间距离的表述,如果按二百六十八里,则太平县几乎被歙县囊括,而太平御览所述是两者距离为“一百六十里”,嘉靖徽州府志载是“一百二十八里”。可见,元和志所述“二百六十八里有误.元和郡县志将黄山与北黟山均记载同一志中,笔者认为是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差别。黄山在古代是很大很广的概念,太平寰宇记载:黄山“在(歙)县西北一百六十里,高一千

6、一百七十丈,丰乐水出焉。浙之东西,歙池饶等山,此山之支脉。”4曾任过安徽省省长和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许世英在黄山建设之意义文中说:“黄山绵亘五百余里,支脉蜿蜒。赣之石钟,浙之天目,皆其支蔓。”则大黄山是从绩溪到婺源一线的广袤区域。而“北黟山”应当是大黄山北部区域的特定称谓,其涵盖范围包括现在的黄山景区及其周边如兴岭等毗连区域,这样才与书中描述其方位“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比较相符。而元和志指出北黝山在“宣、歙二州分界处,也明显与位于歙、太两县交界处现黄山景区一带的地理位置有关联。唐代的元和志对黄山和北黟山的记载只是说明地理方位,并没有涉及黄山的归属和管理。应当说,当时的黄山现风景区部分大多是人迹

7、罕至、无人管理的原始状态。不过,寺庙建设开始兴起。如唐开元十八年(731年)汤泉一带建汤院,后歙州刺史李敬方和歙婺衢睦观察使陶雅曾参与移建和重建。中和二年(882年),天竺僧(今印度)包西来在翠徽峰下建翠微寺。据不完全统计,唐末共有寺庙19座.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黄山已有寺庙64座.在元以后的200年中,黄山仅建小庵3座,不少寺庙因年久失修而荒废。5三是宋代黄山的行政管理宋无名氏黄山图经第一次记载黄山的归属。但黄山图经留传的均为抄本,嘉靖徽州府志、黄山志定本等明清诸多史志均引用:“(黄山)图经云:唯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县.”这是宋代首次对黄山归属的叙述.翠微、仙人、望仙三

8、峰均为黄山核心景区的外围。 宋以后,黄山渐渐为文人墨客所知,山上寺庙增多,游人也逐渐增多。正如清人郑板桥所言:“秦汉封锢深,唐宋游屐广。”黄山开始由朝廷纳入管理范畴。从史料记载表明,对黄山实施管辖权的是歙县.南宋时,歙县曾设黄山巡检。据民国歙县志营建志记载:“黄山巡检司(注:明其他史料称宋时歙县所设为黄山巡检寨,但与巡检司只是称谓不同,功能性质一样),宋建炎(11271130年)中置,驻歙县城“西北一百二十里柘木岭(注:即今汤口镇驻地柘木岭,又名查木岭,寨西桥北旧有黄山巡检司遗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84年)裁。清初复设。因廨宇被水冲毁,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驻潜口(今黄山市徽州区

9、潜口镇),距城三十里。巡检司(寨)设在“关津要害处”,职掌“缉捕盗贼,盘结奸伪”,主管称巡检.自宋建炎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880多年中,旧志记载黄山巡检司(寨)的主官巡检共47任.其中,元代1任,明代20任、清代26任6。汤口镇志在武装、机构与驻军章节中载:“宋时,(徽州)在黄山设兵寨,有巡兵100名。自南宋时起各朝代都在黄山设巡检司,置巡检一人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黄山设有徽州营守兵流动哨所,黄山巡检司配有弓兵12人。 歙县作为唐朝歙州的治所,宋朝徽州府的治所,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像这样的山,谁管理得早,谁就享有治权.县界的界线,也是基本是以官员能到达的山脚来划分,不会牵涉到

10、悬崖陡壁的山峰上。而且管理也是围绕山脚一带几个重要入山路口巡逻,山上除了几个寺庙,没有百姓居住,也无须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迄今为止,未发现宋以来太平县对黄山的管理记载。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是这样记载太平县建立的缘由:“以地居(宣州)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兢。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7可见,当时地处宣州僻远地带的泾县这块土地,游民结聚为盗,成为当地的祸患,因此才专门分割出部分地盘设立太平县,以加强对这里的管理,否则无法遏制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试想,在这种状况下,太平县根本无力也没有可能去对人迹罕至的黄山实行管理。我们翻阅大量史料,希望从中找到泾、太对

11、黄山管理的记载,但未能如愿。倒是在明嘉靖宁国府志及清嘉庆太平县志中找到宋朝太平县令孙觉写的一篇县厅记,其中有段话:黄山“盖其峰三十有六,云县堂见之百里,然非所领也。11这里的“领,字义是“治理,管辖”的意思。就是说,黄山有三十六峰,都说在(太平)县堂外就能见之百里,但并不为本县所管辖.这句话说明,唐宋期间,太平县对黄山的大部分地区确是看得见却管不着。所以,唐宋以来的史志或诗文中,均是称“新安黄山”或“歙州黄山”,宋杜叔元黄山作载:“占胜新安境,佳名千古闻.新编县级黄山市志也承认:太平县内部的“行政区划,唐、宋、元三代无考。”一直到明万历八年(1580年),太平县志才有“太平县分桂城、道泰、望仙

12、、弦歌等9乡”的确切行政区划的记载.8黄山志定本载:“望仙峰在山北,连仙都峰其地称望仙乡焉。”9耿城镇境古为太平县望仙乡,因地近黄山望仙峰而名,望仙峰下为望仙乡。望仙峰的位置从古到今都相对固定。黄山志(1988版)载:望仙峰“峰下为太平县望仙乡,峰西有弦歌乡”,与明志记载的乡名相符.翠微峰、仙人峰古今位置没变,此三峰都利于从太平方向进入,也切合“(黄山)图经云:唯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县”这个宋代的记载。而歙县自唐以来,史志就有明确记载行政管理体制。据民国歙县志,唐朝立十六乡,五代及宋因之,西北汤口这一带属孝悌乡,有五个里;元明分37个都,清时乡沿宋制,都沿明制,当时汤口一带属十三都,共有

13、35村。10这里要特别对黄山图经的形成和传播进行释疑。黄山图经是本很有价值的研究黄山的史书.但据学者考证,其一、这部黄山图经 宋代版刻4 次, 元代没有版刻, 明代版刻5 次, 清代仅有抄本流传, 民国仅就清代抄本, 多次传抄、重印。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错讹之处。其二,今存方望子抄本, 民国罗振玉转抄,有学者考证“罗氏抄本峰岩屡有记述颠倒之处”,且“多处文字脱失”,尤其是最后记载水流归宿的文字,残缺不全, 许多地名不清。其三,传抄本对黄山水系的记载拖沓不清,且古人对位于人迹罕至的黄山沟谷中的溪流之流向流域不甚了解,故单以此书“记述颠倒的峰岩”和水系来推断黄山山峰,难免有误,必须综合其它史志、资料

14、全面分析12.四是明清时代黄山的管理黄山的管理可能在明清时代发生变化。明正德以后,太平县经济逐渐活跃,人口增加,经济实力相对加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有限的山区土地养活不少这么多人,“人皆欲有生,以贾为生意,不贾则无望,经商成了求生存的唯一出路。于是,从明嘉靖年间则“商贾亦远出他境,成了宁国商帮中的得力成员。由于经济的发展,太平县对近在咫尺的黄山开始主张权力.修寺庙,介入黄山史书的编修.如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僧赵纲、大和等修翠微寺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平县人胡继瑗为轩辕峰下的福固寺手书“福固”二字寺额.宁国府知府罗汝芳为叠嶂峰下的松谷庵书额,又题“东土云山”四字。清初,太平

15、居士陈珊瑞修汤岭道路。康熙二十年(1681年),太平县令陈九陛与谭经远、李梦全等捐金重修狮子峰下观音庵。而在此前,从唐、宋、元以来,在山上修志、立舍、作画等基本为歙人,如唐朝任歙州刺史的薛邕、李敬方、南宋吉国公程元凤、宋咸淳年间任编校国史院实录院文字的吴龙翰,明代歙县人工部尚书方弦静、地理学家潘之恒、戏曲家江道昆、东阁大学士许国、明末抗清烈士江天一、志学家闵麟嗣、汪士宏、程弘志等,都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作出贡献.明代,黄山共建大小寺庙60余座,相当于以前所建寺庙的总和。与此同时,南路温泉至天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东路苦竹溪至北海,西路钓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登山路线和简易盘道。但入清以后,新建甚少,加之战争,许多寺庵圯毁(以上均见黄山志)。明清时对黄山36峰的归属,明嘉靖、清康熙徽州府志及历代歙县志仍然坚持黄山图经的记载:“(黄山)图经云:唯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县.”嘉靖徽州府志指出黄山“为歙镇山,厥峰三十有六”。一直到清康熙(闵本)黄山志亦指出黄山三十六峰“唯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县”。笔者查阅民国歙县志,竟还是“唯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县”的记载,从宋到民国近千年,徽州、歙县仍坚持这一说法,足见其观点之执着。 明嘉靖宁国府志记载太平县官职与机构人员,当时仅设“宏潭巡检司一人,司吏一人,弓兵二十八人。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