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47806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适燕歌行学习资料汇编清风泾 整理【文本】燕歌行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解】开元二十六年:即

2、公元738年。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横行:纵横驰骋于敌军之中。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半死生:即死生各半的意思。三时:指早、中、晚,形容整天都在打仗。【译文】唐朝战乱发生在东北边境,将士辞家击破残败的敌人。男儿本就有横闯敌阵的胆量,更何况皇帝格外赐予恩赏。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开出榆关,旌旗连绵不断行进在碣石山间。校尉送紧急文书越过沙漠,单于打猎的篝火映照狼山。山川萧条已到边境的尽头,匈奴战马来势象狂风暴雨。士兵们浴血奋战死生各半,将军帐中美人仍轻歌曼舞。深秋浩瀚的沙漠草木枯萎,落日下孤城斗兵越来越少。边将受国恩却常轻敌误国,士兵们用尽力量未解关山之围。士兵们长

3、期辛勤戍守边地,家中思妇别后痛苦流泪。少妇住在城南悲苦肠欲断,征夫在蓟北遥望空自回首。边境动荡不安哪可度过?无人的边地苍茫毫无所有。整天杀气沉沉已化作阵云,寒风中夜里传来刁斗之声。短兵相接只见刀锋鲜血淋漓,为国捐躯哪里是为争个人功勋?你不见沙场上战争残酷,至今人们仍怀念着李将军。【作者介绍】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曾北上蓟门和浪游梁宋。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安史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形势,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后任淮南节度使,任彭州刺史,迁蜀州,代宗时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

4、常侍,卒,谥忠。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也有一些反映时事及民生疾苦的诗,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气骨琅然,多慷慨悲壮之音。传曰:“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洲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

5、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附:关于作者的集评适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五代刘昫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旧唐书) 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

6、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明徐献忠唐诗品)高适、李颀不独七古见长,大段气体高厚,即今体亦复见骨格坚老,气韵沉雄。(清方南堂辍锻录)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中(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肯定了高适“在描写边塞的风光、战争的场面下,同时有表露出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诗风里,呈现出慷慨之音”。万云骏主编新编古代文学精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顾伟列论述高适的边塞诗的特点是:“将亲见、亲闻、亲感付之于诗,使其边塞诗的内容既具有深度,又具有广度”,而且“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艺术风格以慷慨激昂、豪放悲壮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直抒胸臆”、“长于大处落墨”

7、、“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尤擅长七言歌行”。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高适的燕歌行“结尾回忆李广,希望将军体恤士卒,点出了全诗的主题。诗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得宾主分明。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全诗四句一转,虽语多对偶而能避免整齐呆板的缺点,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也很有创造性。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现实主义的杰作。”“总的说来,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

8、),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

9、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作品辑评】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著,宁令稍薄,不容有颣。(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

10、则“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岂顾勋”即“死是战士死,功是将军功”之意)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以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清黄培芳语,见唐贤三昧集笺注卷

11、下)沈德潜云: 刺边将佚乐,不恤士卒。通首叙关塞之苦,只以“战士”二句、“君不见”二句点睛。运意绝高。(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三)附:燕歌行主题辨高适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适诗中“第一大篇”,也是唐诗中的第一流名篇。燕歌行乃乐府旧题,最早见于魏文帝曹丕之作。其内容“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解题),或云“燕,地名也,言良人行役于燕,而为此曲”(广题)。那么,高适燕歌行的内容如何?它有无本事?前辈学者对此说法不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下列几种:其一,认为并无本事。清人何焯评曰:“常侍有燕歌行一首,亦是梁陈格调。”又唐汝询曰:“此述征戍之苦也,言烟尘在

12、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于是鸣金鼓,建旌旆,以临瀚海,适值单于之猎,凭陵我军。我军死者过半,主将方且拥美姬歌舞帐下,其不惜士卒乃尔。是以当防秋之际,斗兵日稀,然主将不以为意者,以其恃恩而轻敌也。何为使士卒力尽关山未得罢归乎?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则又述士卒之意曰: 吾岂欲树勋于白刃间耶?既苦征战,则思古之李牧为将,守备为本,亦庶几哉!”(唐诗解卷十六)其二,认为事关幽州节度使张守,是歌颂还是讽刺难定,但定有所指。此说始于清人陈沆:“张守为瓜州刺史,完修故城,版筑方立,虏奄至,众失色,守置酒城上,会饮作乐,虏疑有备,引去。守因纵兵击

13、败之,故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句,然其时守尚未建节,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建节之时,或追咏其事,抑或刺其末年富贵骄逸,不恤士卒之词,均未可定。要之观其题序,断非无病之呻也。”(诗比兴笺卷三)其三,即刺张守说。今人岑仲勉说:“此刺张守也二十六年,击奚,讳败为胜,诗所由云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也。”(读全唐诗札记)前此赵熙亦云:“其于守有微词,盖与国史相表里也。”似与岑仲勉观点相似。从以上几说不难看出,“刺张守说”出现最晚,但由于岑仲勉在文学、史学界的地位,这一说法成了当今占统治地位的说法。1980年文史哲第2期发表蔡义江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辨一文,对岑仲勉说提出了

14、不同的说法。蔡义江说:“高适燕歌行讽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此说诗者并无异议。”“然细看序文,知高适所刺者并非张守。”又说:“客所示高适之燕歌行未知作于何时,或在还归之前;若然,则客诗所言之事,更必在二十六年之前。”“守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逼令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叛奚与战湟水之北,先胜后败。此事乃赵堪等假以守之命而为之者,实与守无干。至事后守知而隐其败状,以克获奏闻,唐书本传虽记为二十六年,但真相泄露,守坐贬括州刺史,实乃二十七年之事。故资治通鉴载入开元二十七年。此又二十六年已从张公出塞而还之客与高适均不得预闻者。”蔡义江谓讥刺的对象是指开元二十四年奉命讨奚、契丹而轻敌致败的安禄山。

15、文中引资治通鉴、新唐书张九龄传、张曲江文集中上张守书、上平卢将士书。由以上记载,蔡义江云:“知禄山入朝,本恃勇骄蹇,以后又得玄宗宥赦,则高适诗天子非常赐颜色,或于明皇亦有微词。”又云:“安禄山喜好歌舞声色,能自作胡旋舞,此史书中屡见,与诗中美人帐下犹歌舞亦合。”甚至认为这是“有感于禄山重罪不诛之事,因此作燕歌行以寄讽。”此后几年,唐诗研究者就高适燕歌行之本事及所感“征戍之事”,究竟针对什么而言,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其中陈伯海发表于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6期的高适燕歌行三题,是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文章。他反对燕歌行为“刺张守而作”;对“刺安禄山作”之说也作了分析,认为“根据也很薄弱”。他说:“燕歌行中有身当恩遇常轻敌一句,常被引为诗歌批评将帅轻敌致败的佐证,实属误解。细观上下文意,这里不是单指统帅,而是总写作战的将士。”又云:“轻敌显然不是轻敌冒进的意思,而是指藐视敌人,甘愿为报答国恩而奋战到底。”由此他认为“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高适本人是一位胸有宏图、好谈王霸大略的诗人。开元十八、九年至二十二年间,他曾北上漫游蓟门,对边地生活和军事形势有亲身体验。这次再听到友人叙说前方所见所闻,自然会激起自己的种种回忆与感受,于是用诗歌的形式集中反映出来,就成了这首燕歌行。”【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