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47248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语言表达差异.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构词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is the people for communication of represe

2、ntation of symbols. People use language to keep and deliver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 is spoken in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language.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History, geography, custom, politics, and economy always have an effec

3、t and make a deep cultural mark on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word-building and grammar. 英汉之间在词法、句法乃至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显豁,特别鲜明。归纳起来,英汉表达主要差异似有以下十一种: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从汉语句子的概念我们得知汉语句子特点是“以意统形”。因而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 (parataxis),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之

4、间的形式衔接。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因而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 (hypotaxis)。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英语名词的性、数、格,谓语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词,都行使其语法功能并起着纽带作用,将句子各成分衔接在一起。请看下例: 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梁实秋学问与趣味) 是话题,描述“青年的朋友”的特点,是他们的优点,是他们的缺点,尤其是,与形成极强的反差,“青年的朋友”的特点引起作者的忧虑,于是自然地过渡到。从语法结构来考虑,的逻辑主语毫

5、无疑问是“(他们)青年的朋友”,的逻辑主语是“我”。尽管“他们”和“我”都未出现,但原文的意义十分显豁,反映了作者清晰的思路,汉语读者能完全理解。 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bright and diligent, 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when asked why, they11 s

6、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这样的译文是英语病句,是形容词词组,是动词短语,它们不能缺乏任何语法关联而并列于此。作为 young friends 的修饰成分,不应该以这种形式置于其后。没有主语。的时态与的时态不一致,应该用过去时,它是指作者“曾经”问过青年朋友为何语文差。“when asked”似乎符合原文简洁的特点“问其故”,但“asked”在该句中是被动语态,省略的主语是 they (young friends),而此从句中的主语应该是“I”。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

7、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将这一形容词词组来修饰“young friends”,将与结合起来作定语从句后置,仍然修饰“

8、young friends”,行文就顺了,原意的表达也清楚了。将单独成句以强调这些成绩优异的青年的缺点,正是作者的本意。添加“who”等下划线的词非常必要,能使译文形合意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 when、where、who、that、as 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汉语不重视这种形式衔接,更注重语义的连贯,这是汉族人重整体、重综合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 (covertness) 的一种表现。 汉语语法的隐含性还表现在词类无标记、动词本身无时态或语态标记、名词和代词的主格和宾格没有形式变化,主语和谓语只要求在语义上一致 (concord),

9、无须在形式上对应等方面。英语的语法特征正好相反,所以,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 (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句子的重心,就逻辑言,一般应落在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上。英汉在这一点上十分相似。然而,细究起来,两者之“异”也显而易见。即英汉各自“重心”所处的位置不同。简言之,即“英前而汉后”。请看例句: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这是一“因果”句,英语将果置于前,所谓“先果后因”。然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

10、品就可以写悲剧。汉语有一说法:先因后果。这是一典型的“先因后果”句,十分自然妥帖。反之,汉语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是因为生活中有悲剧。就不那么自然了。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这是一句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长句,由断言到前

11、提条件,是“我们就怎样,如果怎么样”的语序。我们若是照这个语序来翻译,得到的汉译将是:小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只要他们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诵读两遍,便能觉察“我们好像不是这样说话的”。为什么?措辞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异样”感觉呢?是“重心”问题,汉语的习惯是前轻后重,“条件”为轻,置于前;“断言”为重,置于后。这就是汉语句式惯用的由前提条件到断言的表达方式,是“如果怎样, 我们就怎样”的语序相对固定的句式。上句英语的汉译应该是: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3英语静态(Static)

12、语言;汉语动态(Dynamic)语言 英语有一种少用动词,或使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往往大量采用兼动式或连动式的说法。 英语的静态特征表现是多维的,但简而言之,不外乎句法方或词汇方式两种。如使用非谓语或非限定动词(即动词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动词(如be或谓语成分)以及将动词名词化等;如使用动词的同源名词(如 realizerealization,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词(如support-supportive;doubt-doubtful)、介词及副词等等。相对而言,汉语的动词由于无英语动词那样的形态变化,若要

13、表达动作意义,往往别无选择,只能采用动词本身。 试比较下列各句:1. I fell madly in love with her,and she with me 译文: 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英语可省略动词,汉语却不可)。2. A woman with fair opportunities,and without an absolute hump may marry whom she likes 译文 一个女人只要不是十分驼背,就有平等机会,想嫁给谁就嫁给谁。(英语用介词,汉语得用动词)。3. 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14、waxing,resolution waning 译文: 他来回晃着脑袋,欲望在膨胀,意志在萎缩。(英语用独立结构,汉语则用动词)。4. 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译文: 我担心你误解了我。(英语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汉语却用动词)。5. But this very formul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underlying attitude 译文: 但这一说法已表明其内心态度。(英语用同根形容词indicate一indicative,汉语只能用动词)。6. This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15、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这将证实它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英语用同根名词,confirm- confirmation,汉语不得不用动词)。 其实,英语除上述同源词外,还有众多的词可用来表示动作意义。如,glance,glimpse, look,mention,close等;形容词:able,afraid, aware,capable,good等。如:7. 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一看见他,我就感到紧张。8. Im sure of it对此我深信不疑。 4英语重物称(Impersonal);汉语重人称(Personal) 英语的物称倾向在其造句中十分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主语的择定,英语常常出人意料地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事物的词语。相对而言,汉语一般更习惯人称化的表达,尤其是主语,能施行动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首选。这也是英汉表达显著差异之一。试读:1.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奥格尔维进门时带进来一缕雪茄烟雾。(汉语不说:一缕雪茄烟雾伴随奥格尔维进来了)。2. “H i!H I!” said the cab driver, w hose door popp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