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947043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设追问聚焦发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设追问,聚焦学生的发展水平佘蜀强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表扬等方式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有的教师却把“为主”当作“唯一”,把“激励”完全等同于“表扬”。殊不知,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教师只有通过指正性的评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入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出现了: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如何才能既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又科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呢?笔者给出的思考路径是:追问。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的动态连续性提问,它不仅是课堂提问策略中的一条深化途径,更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2、个体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制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借助成人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思维由前一种发展水平向后一种发展水平引导。课堂上,追问起始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以一个母题不断推迭出子问题,使学生完成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维发展转化过程,并且,在整个追问中始终聚焦强化着这种推迭转化。一、追问在一知半解时,潜心会文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在讲授孙犁的荷花淀时,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嫂”对话的一个片段:生A:从“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一句话中显然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从大道理上来讲,她不能不支持丈

3、夫,但从家庭的角度和个人情感出发,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老师追问: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我想进一步与你讨论,在“水生嫂”身上,这个矛盾是真的矛盾吗?生A:不是。师:那是为什么?生A:因为联系前后文来看,她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师:既然这样,你前面说的矛盾是不是很准确呢?生A:不很准确。师:那应该如何说?生B:我认为这是“水生嫂”的幽默。生C: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水生嫂”将与朝夕相处、深情相爱的丈夫生离死别,不可能冒出什么幽默。我觉得,这应该是“水生嫂”希望丈夫明白他离家后家庭的难处,知道她在家中将要承担的辛苦,从而更多地理解自己、看重自己,特别是离别前能够对自己更多地安慰和爱抚。这个课堂片段

4、很值得我们思考,当学生回答“可以看出水生嫂的内心矛盾她又不忍心丈夫离开”时,也许有的教师就以“分析得很到位”一语评之,这不仅落人了一元化的评价窠臼,而且将学生认识上的某些欠缺置乎视野之外。案例中执教者紧握“矛盾”一词触发追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深感“水生嫂”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没有单一的赞许或者否定,为我们的课堂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二、追问在曲解误读时,柳暗花明追问,是否定性评价的蓄婉方式之一。其价值在于,教师恰当地使用“追问”,可以纠正学生的误解,让自己的观点在与学生思维的交流中不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引发震荡,而这种震荡会给学生带来由内而外的精神洗礼。笔者在执

5、教牛郎织女时就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学生深入思考后纷纷发言,说喜欢牛郎、织女甚至老牛的不一而足。这些都是 我意料之中的回答,但是偏偏有一个学生说喜欢王母娘娘,而且理由相当充足:说她是美丽的使者,是她让仙女们织出彩霞,才有了美丽的天空;说她严格执法,织女触犯天条,就应该受到惩罚;说她善良仁慈,每年都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我很欣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也赞赏他们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显然是对课本的误解,他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的原意和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于是我略加思索后,再次提问:你们认为王母娘娘的“真善美”与牛郎织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吗?

6、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再次研读文章和交流讨论后,学生明白了:织女织彩霞是王母娘娘狠心逼迫的结果;王母娘娘依天条惩罚织女,这是对人世间美丽爱情的摧残;王母娘娘最后的“仁慈”,那是牛郎织女努力抗争的结果。王母娘娘始终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是一个备受批判的角色。试想,如果我一味尊重、迎合学生的“独特体验”,势必会误导他们的价值取向;或者只是生硬机械地予以否定,那又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他们的内心会永远结着“疙瘩”。所以,这样的课堂追问,在使学生对自我看法进行剖析的同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三、追问在文有留白时,发人深思有人曾说过:“语文的语言文字,用手摸,那都是平的,没啥看头;用心摸,才知其中的奥秘。”

7、确实如此,有些课文,初初一看,不知所云;仔细一瞧,有点眉目;认真钻研,心灵震撼。若没有仔细品读,浮于表面,会造成课堂上教材处理肤浅,学生感悟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问题中的留白,紧扣学生自己的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精髓的“殿堂”中来。如笔者在执教嫦娥奔月,理解逢蒙的“奸诈贪婪”时,就步步追问:嫦娥会如何与这奸诈贪婪的家伙周旋?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怎样?当学生的回答停留在“斗嘴”而不能再进行更深一层的体会时,我又追问:“仅仅是用语言吗?”这一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开始从眼神、动作等方面继续深入思考,全方位地感受到了逢蒙的歹毒、奸诈,而嫦娥机智勇敢、美丽善良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对于前文叙及的课堂片断,如果笔者不再追问、草草了事,学生肯定不能有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无法深入。关注学生问题的留白并适时追问,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追问,一种习焉不察的设问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准确捕捉追问的触发点,合理设置推迭提问的难度,就可以觅得一条深化语文课堂评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绝妙幽径。来源:佘蜀强. 巧设追问,聚焦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