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47007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玉米病害及科学防治.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 米 病 害玉米大斑病2玉米小斑病3玉米锈病4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5玉米瘤黑粉病 Maize head smut6玉米纹枯病 Corn sheath blight7玉米黑条矮缩病8玉米细菌萎蔫病8玉米圆斑病9玉米干腐病10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11玉米赤霉病12玉米枝孢穗腐病12玉米青霉穗腐病12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13玉米色二孢穗腐病13玉米细菌性条纹病14玉米叶鞘紫班病15玉米条纹矮缩病15玉米矮花叶病毒病16玉米粗缩病17玉米遗传性条纹18玉米缺素症18玉米空秆20玉米细菌性茎腐病21玉米白化苗和黄绿苗22玉米低温障碍22玉 米 药 害24玉米斑枯病25玉米红叶病2

2、5玉米秃尖26玉米变异穗和双色穗26玉米穗发芽27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27玉米缺素症27玉米大斑病 【分布与为害】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该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

3、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病原】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Drechslera turcica (Pass) Subram& 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抱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Set

4、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 turcica LuttrKeissleriella turcica (Luttr) 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经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

5、,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 f. 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 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我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 【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带有未腐烂病残体的粪肥及带病种子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风雨传播,主要从寄主

6、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致病。 【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流行同品种、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感病品种的推广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因素。在种植感病品种并有一定数量菌源的条件下,发病的轻重则取决于温度和雨量。通常78月间平均温度在1822、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地区,适于大斑病的发生流行。植地轮作或合理间套作的发病轻;春夏玉米早播比晚播的病轻;稀植的比密植的病轻;育苗移栽的比同期直播的病轻;肥沃田比瘦瘠地的病轻;地势高、通透好的比地势低湿的病轻。 【防治方法】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

7、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l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五9ll、西农ll号、中单2号、吉单lol、吉单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单8、郑单2、群单105、群单103、承单4、冀单2、京黄105、京黄113、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陕玉9号。(2)加强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

8、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3)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相关图片】 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 【英文名】Corn sout

9、hern leaf blight 【别名】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 【分布】全国玉米产区 【症状】本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叶片病斑椭圆形、纺锤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色较深(图1)。抗病品种的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具黄晕,斑面霉层病征不明显;在感病品种上,病斑的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斑面上灰黑色霉层病征明显,病叶易萎蔫枯死。 【病原】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异名为Helminthosporiu

10、m maydis N. et . M. 和 Drechslera maydis (N. et M) Subram & Jain侵染所引起。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异旋腔孢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异名为(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偶有在叶鞘和叶枕处产生,但不常见。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多根丛生,褐色,直或曲膝状,具隔膜,大小为80156510微米,基细胞膨大。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倒棍棒状,或弯月型,褐色,中部稍宽,端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内,具310隔膜,以8个居多,大小为551405

11、17微米,萌发时从两端长出芽管(图2)。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时,将病菌划分为T和O两个生理小种。我国小斑病菌则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在24条件下1小时就可萌发,4小时后的萌发率达90%以上。 【侵染循环】 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越冬,也可在种子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就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 【发病条件】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

12、我国对小斑病表现抗病的杂交种和品种有: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西农11号、郑州2号等。适于玉米小斑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

13、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相关图片】 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玉米锈病【分布】华南、西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等 【症状】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病原】Puccinia sorghi Schw. 称玉米柄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黄褐色。夏孢子浅褐色,椭圆形至亚球状,具细刺。大小2432

14、2028(um),壁厚1.52um,有4个芽孔。冬孢子裸露时黑褐色,椭圆形至棍棒形,大小28531325(um),端圆,分隔处稍缢缩,柄浅褐色,与孢子等长或略长。性子器生在叶两面。锈孢子器生在叶背,杯形。锈孢子椭圆形至亚球形,大小18261319(um),具细瘤,寄生在酢浆草上。据报道PPolysora Unedrw.称多堆柄锈菌,引起南方锈病,主要在台湾和海南岛发生。 此外Physopella zeae (Mams)Cuminins Ramachar能引起热带型玉米锈病。 【侵染循环】我国目前发生的普通型、南方型玉米锈病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不存在越冬问题。北方则较复杂,菌源来自病残

15、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一酐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 【发病条件】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氮肥发病重。烟台14号、农大60号、黄早四、5003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4)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相关图片】 玉米丝黑穗病 Maize head smut1.玉米雄穗上的症状 2.玉米雌穗上的症状一、症状 (symptom)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