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462337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2].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逢入京使古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诗入韵。在读正音的基础上,运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出诗文的轻与重、缓与急、抑与扬,延与顿的变化,再层层推进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声韵之美。2、读诗晓意。借助人物背景的穿插,引导学生抓住“东望”、“泪不干”、“报平安”这些词,从人物神态、人物心态、人物事件三方面进行联想,在有序的联想中构建诗意所描述的画面,从而现实读诗晓意,品诗察情。3、析诗察律。指导学生数一数这首诗的字数与句数,发现诗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按平长仄短的方法再读诗,自主发现七绝诗的平仄规律,进而掌握七绝的平仄格律,形成写近体诗的基本方法。4、依律写诗。选择另一首七绝古诗,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大意,按照七绝

2、的平仄格律仿写古诗,让学生在拓展的练笔中实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整合,同时培养学生读与写的结合。教学策略:1、坚持诗文积累与方法传承并重。重视古诗诵读方法的培养与古诗格律的发现,引导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贯彻读、思、悟、练的相统一。2、注重主线设计与模块组合并行。采取以读为主线,以观察、联想、分析、运用为支点,形成课堂教学的相应模块,有机地古诗的法、意、情、理四层次的教学元素融为一体。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古诗诵读的方法,并在诵读中理解古诗的主要意思与情感2难点:运用古诗的平仄规律,学会仿写古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诗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夕阳染血坠西山,

3、狼烟起兮赴边关。征程回望思念长,漫漫黄沙泪满衫。岑参的一首逢入京使有道不尽的回望,更有拭不尽的离人泪,古诗以其短小的句式,凝练的语言,起伏跌宕的声韵,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岑参的逢入京使这首诗,去听听诗人在起伏跌宕的声韵中的生命吟唱。(配乐,板书课题)二、读诗入韵 1、读诗正音(2分钟)师:首先让我们读一读诗题,预备,读。(指导读题节奏)生:逢入京使。师:诗题中的逢字后面要有停顿。再读一遍。(师相机指导)生:逢/入京使。师:诗词之美,美在音韵,字正则音正,腔圆则韵足。读诗讲究字正腔圆,首先要读准字音, 做到声音洪亮、饱满,下面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师:现在

4、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读!生:故园东望路漫漫(指明学生个别读)师预设1:你读的字音真准,像播音员。诗人的名字“岑参”读作cn shn。师预设2:令老师感到欣喜的是,你居然把第一句中的古今读音差异字漫(mn)读对了。师:还有谁来读读?(生读)师预设3:你的声音真洪亮,老师都被你震撼住了。师: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预备,读。2、读诗入味师:诗之味在于轻重有别,缓急有序。怎么读出古诗轻重有别的感觉呢?看着古诗中的拼 音,听老师读第一句,看看哪些字是重读?哪些字是轻读?听出来了就举手示意下。师示范:故园东望路漫漫,(两遍)学生交流:故、望、路是重读,园、东、漫漫是轻读的

5、。师:重读的老师用“I”线来表示,轻读的字老师用“”来表示。师:你们再看看重读的这些字的声调!生:重读的几个字是第三、第四声,轻读的几个字是第一声与第二声。师:对,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平声字,要读轻而缓。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诗的方法。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读读这一句(两遍)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这种方法快速地划出这首诗的平仄,再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读一读整首诗。(学生自行练习两遍)记住方法再读全诗。师:无韵不成诗,在你们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其中有一个韵始终在回响,是哪个韵呢?我 们来读读这首诗的诗尾。 路漫漫, 泪不干。无纸笔, 报

6、平安。师提示启发:看看最后一个字,学生:其中漫、干、安是韵。师:再看看他们的拼音?有什么特点?生:都有一个“an”。师:这就是古诗中的押韵,这三个字就是诗的韵脚,读诗的韵脚时要比其他的平声字读得略重一些,声音延长的时间要长一些。师: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读一读,读出音韵回响的感觉来。3、读诗断句(2分钟)师:诗句在轻重缓急中有抑扬,在停顿中有顿挫,再听老师读这一句,看看老师在哪些字词 之间有停顿?师:老师示范读:故园/东望/路漫漫,(两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读,指出诗句中停顿的位置。师:随机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诗句的节奏与停顿训练。 或插入声断气连的指导(读得好,好在哪?好在他在园字停顿的时候还保留了气息

7、。)生:先个别读,再全班集体诵读:(教师起头领读,提示要求:注意轻重、缓急、停顿)三、读诗悟情1、读诗会意师:古诗虽短却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辞别家人,从长安远赴千里之遥的安西任职,在这漫长的征途路上写下的诗。再读诗题,(逢入京使)逢是指?入京使是?师:岑参在征途中遇到从遥远的安西回长安述职的老朋友,在这从长安到安西的路上,一个是告别家人而远去,一个是久别后即将与家人团聚。(板书:路)在这每一句诗里,在这远行的路上,在这相逢的路上,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岑参?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自由读读诗文后面的译解和诗意再与同桌一个读诗文另一个同学读译解和诗意一起合作读读这首诗,现在开

8、始。2、想象画面师:故园东望路漫漫,在这路上,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岑参?生:岑参不停地回望自己的家,看着前面的路是这么遥远。师:哪个字体现了诗人的这种神态?生:“望”字。(板书:望)师:诗人在望什么呢?还有什么东西放心不下?生:望家乡。亲人、朋友、家乡都放心不下。师:如果诗人此刻就在家乡,他又可能在干什么呢?生1:如果诗人在家乡,他可能在与他的妻子在花园里散步赏花;生2:可能与他的母亲坐在灯下家长里短;生3:正在看他的孩子追逐嬉戏;生4:可能与他的朋友把酒言欢。师:可是,诗人此时身处远赴安西的征途中。(出示长安与安西的地图)长安与安西虽是一字之别,却相隔3000多公里。此次一别,归期茫茫。怎能

9、不让诗人故园东望,双袖龙钟。古人言,歌以咏怀,诗以达情。在这首诗里,你读出了岑参怎样的心情?生:失落、悲伤、伤心、思念家人、前途渺茫、孤独!师:哪个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生:“泪”字。(板书:泪)师:这泪为谁而流?(逐一问学生)生:妻子、父母、朋友、自己3、悟情品境师:是啊,有多少牵挂就有多少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出示一二句,师范读)师:来,让我们读出诗人心中那份凄楚的离愁和沉重的思念,读师:就在诗人在这西征路上驻足东望、乡愁难解时,一个老朋友正要回长安述职,(板书:逢)在这西征的路上,在这相逢的时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岑参呢?生:岑

10、参让老朋友带话回家报平安。 (板书:报平安)师:诗人他乡遇故人,偏偏马上相逢无纸笔,唯有凭君传语报平安!师:报平安,报平安,这是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的牵挂呀!让我们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浓浓牵挂。师:带着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读读整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读四、察诗析律师:同学们,现在咱们来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句?每句有几个字?共多少个字?生:四句,每句七个字,共28个字。师:这样诗在近体诗里叫做七言绝句。再看这首诗,哪几句押了韵?生:第1、2、4句押韵,第三句没有押韵。师:七言绝句的第2、4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能押韵,第一句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师:除此,七言绝句中每个字的平仄也是有严格要求不能

11、随意改变的,所以,古诗不仅音韵 美,形式也很美。五 、仿文填诗师:诗人岑参的西征之路还在继续,他越走越远,对家乡的思念也越浓,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知识,把这首诗填补完整,让我们与岑参同行,尽情地施展我们的诗情和才情吧!师:老师已经根据左边的诗意填写出了第一句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补其他三句诗。 现在开始!出示译文: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走马向西行,将欲来到这天际边,辞别离家以后,只见过两回月圆。今夜不知道到何处去投宿,平阔的沙漠莽莽,绝无人烟。生:学生尝试仿写。师:现在哪位同学第一个来与大家分享你写的诗?(站到讲台上读诗)(交流展示,运用幻灯展示学生作品,点评句式和用韵等。)师:同学们,让我们看看岑参是怎么写的吧!看看我们的诗和大诗人的诗哪里不一样?师: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吗?生:思乡之情!师:真棒,现在,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读诗技巧读出诗中那股浓浓的思乡情,读。六、小结全文从同学们读诗和写诗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看到你们的诗情和才情了。希望大家能将这节课的收获带到生活中,用自己手中的笔抒写出诗意的人生,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诗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七、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望传语路报平安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