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46229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成语故事苏教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师讲为主,第二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

2、领学生读课题。二、精读自相矛盾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生:听过或没有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生回答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生读课文。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矛(茅) 盾 楚 锐 戳”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

3、(生思索)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盾 很坚固 盾 不坚固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生找到后请生朗读。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

4、,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由生读出路人的话。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生:张口结舌。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在黑板上抄下寓意。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

5、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生读课文。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竽 腮 俸禄 奏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小黑板上的问题是:(1)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 他为什么要充数?(3) 他为什

6、么能充数?(4) 他充数的结果如何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生:竟然。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

7、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在黑板上写出寓意。四、作业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

8、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

9、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2) 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