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46227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知杯”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题目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姓 名 盛海燕 学 校 启东市北新小学邮 编 226221电 话 15851243780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卓有成效启东市北新小学 盛海燕【摘要】现今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达到良好的合作教学的必然过程。本文主旨在于对合作学习在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关键词】先学后教 合作学习 有效性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纷呈。其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

2、习方式成为一个亮点,为师生所共同瞩目,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最乐于实施的一种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总之,不论季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再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职业通过人

3、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叶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流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

4、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尽管存在种种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主要的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教师间互动及完全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亦可以在与同学交流中得到启发或解决。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弥补或完善自己思维漏

5、洞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然而,刚开始实践时,当我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

6、的感受或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还有的小组,干脆将讨论的内容弃之一旁,或坐着等待别人的成果,或趁此热闹的场景,聊起了“题”外话面对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良状况,我在思考,合作学习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只有抓住重点指导,做到师生互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也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即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发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与实践。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组内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7、?经过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让学生如何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小组的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和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都是颇有讲究的。小组交流的内容一般应涵盖两方面: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另一方面则要倾听他人的意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明确了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才会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只有这样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好一个旁观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个看客是

8、麻木的,是可怕的。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习惯于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被别人讥笑,怕被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于是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新课程应坚决摒弃这种教育的弊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教学方式的运用无疑将带来对传统的极大挑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

9、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角色”感也只有在无数次的有效训练中成就。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合作学习有成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

10、习惯和兴趣,将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极大的耐心与极持久的恒心。三是这种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当然,如需要用这种学习方式,则应精心构思这一环节。具体实践时,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等,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四是教师如何监督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

11、教师应在能听得到的范围内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展情况,对出现的情况不必立刻指出,可以做详细的记录,在小组学习结束后做点评,以免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出现。对于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经验的学生,教师应参与小组学习的组织和协调,给予必要的指导。不切实际的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乱哄哄、热热闹闹就是小组学习。如此给人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觉,以讹传讹,反而诱发学生产生不良的小组学习行为和习惯。另外也传递出一些不良信息,比如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也看不见,这样就给某些学生创造了说废话、做小动作的机会,真正的学习过程在这里被歪曲了。千万不要让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极其恶劣

12、的。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结果就会显现出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也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努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 愿投身轰轰烈烈的新课改的教师们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想。由此,教师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那么,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受益大矣。 参考文献:1郑金洲合作学习2王坦 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3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