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9450744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强化练习试题第八套.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答案见尾页(一) A1型题1.产生表证的主要原因是( )A.虫兽所伤 B.六淫袭表 C.里邪出表 D.劳倦所伤 E.外邪直中2.病人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其病机是( )A.由表入里 B.由阳转阴 C.里邪出表 D.正虚恋邪 E.邪退正虚3.病人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其证属( )A.真热假寒 B.表热里寒 C.上热下寒 D.表实里虚 E.里寒表热4.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口渴,烦躁,尿黄,其证属( )A.表邪入里 B.表寒里热 C.表里俱热 D.表寒里虚 E.里热5.病人手足厥冷,脉沉数有

2、力,口渴喜冷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此属( )A.外寒内热 B.真寒假热 C.真热假寒 D.阴虚内热 E.上寒下热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A.大便秘结 B.五心烦热 C.痰涎壅盛 D.高热 E.胸闷烦躁7.八纲中的虚实辨证是辨别疾病的( )A.病位 B.病因 C.病性 D.邪正盛衰 E.病程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虚证临床表现的是( )A.脉沉有力 B.面色白 C.大便稀溏 D.身倦乏力 E.五心烦热9.病人腹胀满疼痛,按之痛减,时有缓解,脉弦按之无力,此属( )A.虚实夹杂 B.因虚致实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E.实证夹虚10.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面白少华 B

3、.脉细舌净 C.畏寒肢冷 D.形体消瘦 E.冷汗淋漓11.虚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舌苔薄黄 B.身热夜甚 C 日晡潮热 D 身热不扬 E 五心烦热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证的临床表现的是( )A.面红目赤 B.呼吸微弱 C.躁动不安 D.口渴饮冷 E.脉洪数13.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可见下列哪一证候( )A.表证 B.表邪入里 C.半表半里证 D.表里同病 E.里邪出表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证的表现是( )A.壮热烦渴 B.神昏谵语 C.尿赤便干 D.脉细数 E.舌红苔黄15.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 )A.发热、恶寒、无汗 B.恶风有汗 C.汗出脉缓 D.恶风、头痛、项强E.发热、恶

4、风、无汗(二)A2型题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E.虚证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属于(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E.表实证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E.真寒假热证(三)B1型题A.阳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E.表热证1.

5、恶寒喜暖,腹冷痛拒按,咳喘痰鸣,脉迟有力或沉紧,证属( )2.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此属( )A.表虚证 B.表实证 C.里虚证 D.里实证 E.实热证3.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无力,此属( )4.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有力,此属( )A.真寒假热证 B.真热假寒证 C.表热里寒证 D.表寒里热证 E.虚热证5.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烦躁,口渴,尿黄,脉浮紧,此属( )6.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此属( )(四)X型题1.表证的临床表现是( )A.脉浮 B.舌红苔白 C.身热不扬 D.寒热往来 E

6、.恶寒发热2.里邪出表,反映( )A.病势减轻 B.邪有去路 C.邪盛正衰 D.邪轻正衰 E.邪正俱盛3.里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B.内有素食,外感风热 C.旧疾加新疾D.情志内伤E.表邪不解,内传入里4.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颧红如妆 B.口渴饮冷 C.苔黑而润 D.自汗出 E.恶热喜冷5.寒证与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A.面色赤白 B.口渴与否 C.小便短赤与清长D.舌苔的厚薄E.食量的多少6.辨别虚证和实证的要点是( )A.脉的有力、无力 B.发热的有无 C.面色红与不红D.语声的高低E.舌的苍老与娇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1型题1.B 分析:表证是指六

7、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2.C 分析: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内热烦躁,继而汗出热解,烦躁亦减都是病邪由里出表的表现。3.C 分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属上热特点;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属下寒证特征,故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4.B 分析:表寒里热证是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属表寒证特点;口渴,烦躁,尿黄属里热证特征。5.C 分析:真热假寒证即内有真热而外现假寒的证候。该病人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脉数有力,口渴喜冷

8、饮,便干尿赤,舌红苔黄等内热表现才是疾病的本质。6.B 分析: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五心烦热为虚证的临床表现。7.D 分析: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掌握患者邪正盛衰情况,为扶正和驱邪治疗原则的确立提供治疗依据。8.A 分析: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脉沉有力为实证的临床表现。9.D 分析: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类似实证的现象,称为真虚假实证。腹部胀满、脉弦等属于类似实证的现象,但腹满时有缓解、按之痛减不似实证之腹满不减、拒按。其原因是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所致。10.C 分析: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淡白或白或萎黄,

9、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舌淡胖嫩,脉虚等。11.E 分析:虚热证的临床表现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或劳热,盗汗,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12.B 分析:阳证以亢奋、躁动、功能亢进、红赤、分泌物粘稠等为主要特点。呼吸微弱属阴证的临床表现。13.C 分析: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属半表半里证。14.D 分析: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脉细数属虚证的临床表现。15.B 分析:表虚证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无力为辨证要点。(二)A2型题1.B 分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

10、咳嗽,舌苔薄白,脉浮。2.A 分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3.C 分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三)B1型题1.D 分析:实寒证的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冷痛拒按,大便溏泄或冷秘,或咳喘痰鸣,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脉迟有力或沉紧。2.B 分析:虚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

11、或骨蒸,或劳热,盗汗,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3.A 分析:表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无力。4.B 分析:表实证的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5.D 分析:表寒里热证指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常见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烦躁、口渴、尿黄、脉浮紧。6.C 分析:表热里寒证指热在表而寒在里的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属表热证,大便溏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属里寒证。(四)X型题1.A E 分析:表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2.A B 分析:里邪出表多反映邪气渐退,病势减轻。3.A D E

12、分析:里证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而致病;四是病理产物性病因所引起的疾病。4.B E 分析:热证的表现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干,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5.A B C 分析:寒证以恶寒喜暖、面色白、口淡不渴、分泌物及排泄物清稀、舌苔白滑等症状为辨证依据。热证以恶热喜凉、面红、渴喜冷饮、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为辨证依据。6.A D E 分析:形体虚弱、精神萎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属实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