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贾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446529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贾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过秦论贾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过秦论贾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过秦论贾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过秦论贾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贾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贾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秦论贾谊一. 学海拾贝: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1. 文学常识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也称治安策),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 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2.字音(1)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2)宁越()宁有种乎()乐毅()安乐()(3)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恬静()钙()(4)鈕擾棘矜()矜持()度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5)逡巡() 嵋函()黔首()锋铺()密()流血漂橹()瓮牖绳枢() 氓隶()一夫作难()3.解释卜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1)务耕织修守战之具(9振长策而御宇内(

2、2)会盟而谋弱诸侯(10)延及孝文王(3)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11)享国之日浅(4)尊贤而重士(12)陈利兵而谁何(5)以致天下之士(13)斩木为兵(6)秦有余力制其弊(14)才能不及中人(7)开关延敌(15)非抗于九国之师(8)天下诸侯已困矣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2)赢粮而景从通,释义:5.古今异义词辨析(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3)流血漂橹古义:今义:6. 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天卞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外连衡而斗诸侯(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序八州而朝同列(5)席卷

3、、包举、囊括(6)内立法度,南取汉中(7)追亡逐北(8)却匈奴七百余里(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0)会盟而谋弱秦(11)以愚黔首7. 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1) 制 一口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2) 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无亡矢遗離之费,而天卞诸侯已困矣 燕虽小国而后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河曲智叟亡以应吞二周而亡诸侯(3) 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且迁我如振落叶

4、耳,而固吝者何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 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利乘便,宰割天卞,分裂山河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商人重利轻别离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5) 遗秦无亡矢遗離之费,而天卞诸候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此三者,吾遗恨也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卞(6) 度宁信度,无自信也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一年一度秋风劲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生无

5、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絮大理有未安,妄以臆度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追亡逐北北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因力乘便因因遗策因河为池以致天下之士致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策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会盟而谋弱秦弱弱国入朝不若孀妻弱子包举宇内举西举巴蜀举国欢庆杀人如不能举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爱吴广素爱人爱莫能助因利乘便乘致万乘之势李白乘舟将欲行8. 文言句式(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夫作难而七庙照。(3)陈利兵而谁何。(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9. 翻译重点句子(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2)秦无亡矢遗離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

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温馨提示: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 “毋” “未” “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 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 “虞”的前面, 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2)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 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

7、们的 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 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 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例如:唯命是听“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 “唯是”的格式,宾语在句中 的作用就比较突出。(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4)介词宾语前置: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二. 整体感知: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1. 内容感知(1)思路结构本文共5

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第1段写,这是秦孝公时的事情。第2段写。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第3段写。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重点是写。,可分两层。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第4段写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前一层分析(2)思想感情,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即从反面说明“牧本文着重叙述 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人于

9、施行仁义,目的是2. 写作特点(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述,试结合具体文段简要分析。(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粪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 “四海”“八 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 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 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卞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4)如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就是渲染和夸张。贾谊在过秦论中,以坚实的史实为 经,以艺术的渲染、夸张为纬,巧妙编织,井然有致。你对这种

10、表现手法的运用,还能再举 出一些例子吗?(5)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温馨提示:本文确如题目所示,旨在讲论秦王朝的过失,揭示秦至二世而亡的原因。作者充 分发挥赋体“铺采搞文”的特长,不径言秦之过而先以奔放之言历举秦之功,不直言秦之衰 而先以豪迈之语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书秦之盛,犹如长河入海直奔尾 闾之应。作者在纵笔泼墨绘足龙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辞赋 的艺术手段,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题旨轩昂,使人不仅理性上可以得到启 迪,感情上也能够得到震动。三. 思考探究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1. 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

11、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 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 “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 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选 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4.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6. 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 “仁义” ?温馨提示:贾谊写作过秦论,是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他说:“野谚曰:前事之不 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

12、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 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口长久而社稷安矣。”他是借此来宣传他的所谓“治乱之 道”的。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在当时独标新帜,这种文风并沾溉后世,像唐代杜牧的名篇 阿房宫赋,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其影响。今天我们学 习它,也能从它别具一格的散文艺术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四. 资料链接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一)作者背景1. 走近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 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13、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 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爭疏(也称治安策)论 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 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眨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 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 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 了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 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人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 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I I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

14、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 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 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 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 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知识拓展1. 与贾谊有关的诗文(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 生)(2)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台。雄英无计 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毛泽东:咏贾谊)(3)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卞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 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 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 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人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犬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