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44345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狼和鹿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狼和鹿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狼和鹿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狼和鹿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狼和鹿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狼和鹿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狼和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自主与合作学习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理解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知道狼吃鹿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必然规律。 (2)、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以后好心做坏事的事情发生。教学重难点: (1)、理解狼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中鹿群的“功臣”,鹿为什么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

2、)、懂得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原本“善良”的行为使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减少,从而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教法学法:教法: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合作、讨论探究法,使学

3、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讨论、说、读、思考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一、激发兴趣,质疑导入。1.课件出示狼和鹿的图片,看图问:在你心目中狼是什么样的?说几个带有“狼”字的词语。在你心目中,鹿又是什么样的呢?2.狼和鹿之间你认为可以加什么字?板书课题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狼和鹿的身上,让我们借助课文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二、小组汇报,整体感知。1.带着好奇心去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小组汇报。(1)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其他同学补充。(2)汇报 生字词语的意思,然后个别学生进行补充。(3)小组汇报

4、自己喜欢的课文有关段落。(4)汇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其他同学进行个别补充。)三、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内容。1. 为什么狼成了森林 的“功臣”,鹿却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为什么狼成了鹿群的“功臣”,鹿却成了毁灭自己的“祸首”?读课文找一找有关语句画出来。2.小组讨论学习,找出相关的语句。3.小组汇报,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学生找出语句,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

5、朗读,体会森林的美。25年后,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呢?出示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朗读、对比,相机引导关注省略号、“一切”“吃光”等词体会森林的荒凉。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汇报交流到这里时,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在学生交流到鹿群前后变化这一块时,我出示这样一段文字:凯巴伯森林原来生活着大约 只鹿,狼在被杀了之后,鹿的只数超过了 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学生在交流这些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并围绕课文内容知道狼数量的变化,加入

6、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狼、鹿和森林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自然界的食物链。(3)狼鹿异位的对比。教师出示句式:因为 ,所以 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说说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大坏蛋”的原因。抓住“做梦也想不到、居然、功臣”“特意,倒成了祸首”等词,体会狼与鹿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明白:森林中不能没有鹿,也不能没有狼。这就好比是一架天平,天平的这一端是狼,另一端是鹿,狼鹿共存,使天平保持平衡,这个平衡我们把它叫做生态平衡。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1.作为幸存下来的鹿,看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不是饿死,就是病死,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真正的祸首是谁?是人的什么

7、行为?2.当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明白这一点时,为时已晚,他们多想让凯巴伯森林恢复当年的生机勃勃呀,你来给他们出出主意,好吗?3.读一读美国政府的方案。“引狼入室” 为了挽救灭狼带来的后果,美国政府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1995年,从加拿大运来野狼放生到凯巴伯林区,森林又焕发了生机勃勃。4.此时此刻的我们,有什么感想:小组讨论,并在书中写一写。指名汇报。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我们人类的好恶去判定动物的善恶,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同学们,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1.搜集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制成“读书小卡片” 在我们班级读书角交流。2

8、.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伙伴们听。六、板书设计狼和 鹿吃狼 鹿 保护 破坏森林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课文选编于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中,虽不是童话故事,但由于课文的主要角色是学生熟悉的两种动物,而课文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发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有浓厚的兴趣。 结合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者确立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能正确

9、、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依据确立的目标,又考虑到学生可能事前从未读过课文,便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初读和课文中的三个显要的对比上。 教学时,教者首先通过让学生谈两种动物的特点,并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以及喜欢的理由,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导入新课。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和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鹿数量上的变化”、“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反倒成了祸首”这三个对比中完成朗读、思考、讨论

10、、交流和感悟。最后通过学生谈感受和老师的小结,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以布置向父母复述课文的方式,使课堂内容能以延伸,为继续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整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细节,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从激发兴趣入手,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与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说两种动物的特点,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让孩子说真话,表真情,将学生的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状态,因此,在学生自由读书和分组讨论时,没有游离于学生的学习之外,而是始终走在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行为,帮助

11、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发现学生读书、说话和倾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时,以肯定加希望的方式,及时提出建议,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将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的中心任务。 2、转变了师生的课堂角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新课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将不再扮演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和管理者,面对学习中问题,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他们,或重述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材,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得结论。因此,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然后在对比鲜明的事例中积极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借助书本知识去主动思索所遇到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维,构建知识,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而又体验深刻的活动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等不及老师叫到就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