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例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443272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规律教学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找规律教学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找规律教学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找规律教学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规律教学例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规律教学例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坐井观天”,将“别有洞天”由“找规律”教学引起的思考丹阳市正则小学 钱定娟片段一:导入时“猜一猜”,出乎意料。师捧着一个可爱的盒子走进教室,卖个关子:盒子里有什么,你们一定都很想知道吧。师轻轻一拉出现一朵红花,再一拉一朵黄花。师:第3朵是什么花,你猜猜看!生:红花生:黄花生:绿花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时师再轻轻一拉是一朵黄花。师:告诉你们吧,盒子里装的是红花、黄花两种,猜猜第4朵什么花猜测仍在继续。最后拉出的7朵花是红黄黄红黄黄红。课堂氛围高涨,每个学生都在抢着猜,更重要的是学生“猜”由原先的漫无目的胡乱“猜”到尔后的寻找规律有根有据“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规律的存在与意义,在其过程中当然也体

2、会到了寻找规律的乐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学生以一种亢奋的情绪走进新课,真好!而在猜第3朵花时座下的一些听课老师也在猜,与教材上“兔子蘑菇、篱笆木桩”联系起来更多猜的是一朵红花。第3朵安排一朵黄花说实话是我有意为之,不仅仅是让大家有“出乎意料”之感,更重要的是始终觉得整堂课上都是像兔子与蘑菇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显得太过单调了些,课堂“顺利”有余就显得不够厚实,更会有这样一种担心:会不会让学生产生间隔排列就只有“一一”间隔这样的误解呢?不能把学生视野拓展开,知识伊始就狭隘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坐井观天”何谈可持续发展?当把知识置于一个大背景中,比较异同更能凸显各自本质,还能辨析联系,

3、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彩的、灵动的、原汁原味的课堂。有些问题是我们回避不了的,硬要把新知识点放在“真空”中教学,就会使它失去了“抗寒力”“耐挫力”,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相反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比较教学会使其越发清晰、深刻,越发具有“勃勃生机”。片段二:游戏中“排一排”,变曲为直。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排队游戏。请6名男生排成一排,猜猜每两名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需要几名女生。生:6名生:5名师:那就请几个女生上来站一站吧。需要几名啊?师:请女生先回自己座位。马上老师要请男生改变队形围成一圈,大家猜猜这样需要几名女生?(众说纷纭:有说还是5名的,有说6名,说4名、7名也不乏其人)师:请刚才的5位女生还是站到原先

4、的“两个人中间”。(学生骚动,因为发觉缺少一人)师:为什么会少1人?生:因为第1个男同学和第6个男同学连接起来了。生:多出的这一个空隙就是因为“首尾连接”增加了一个空档。师:好,现在我们让他们回到原先的队形。(学生重新排成一排)师:咦,为什么现在6名男生就需要6名女生了呢?与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怎么就不同了呢?生:现在是一端女生一端男生,刚才两端都是男生。生:我来补充,刚才两端物体一样,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现在两端物体不一样,两种物体个数相同。师:呵,咱都成物体啦!(众生笑)师:不过,意思是千真万确的吧!(众生嗯)间隔排列分直线型和封闭型,而封闭型在教学时往往是我们

5、教者的一大棘手之事。如何让学生真正形象感知“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同仁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用一根铁丝围成一圈、有的或flash或authorware把篱笆或小兔围起来而我想就近取“材”,跟孩子们玩起排队游戏。我想这比起“用铁丝围”“用课件做”,视觉冲击应该更强烈吧,有句话说得好:听了不如看了,看了不如做了,我看我们这应该算既看了又做了!这比起“用铁丝围”“用课件做”也应该更便捷,要“曲”就“曲”、要“直”就“直”,在孩子们围成圈后也可以让它们“回”成直线型,追溯而上是因为排列的不同“两端物体不一样”导致,细品排列结构现在是“纯对应”关系,一个男生对应一个女生,而不像刚才蘑菇、小兔

6、,一个“对”一个、一个“对”一个,最后一个小兔没有蘑菇“对”了片段三:练习时“设计设计”,亦不可小觑。课末出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元旦临近,学校搞庆祝活动准备在主干道一边摆放花盆,摆了25盆红花,要摆多少盆黄花呢?你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话音刚落,已经有学生打开自备本画画写写了。师:有的同学画不同的符号表示红花、黄花;有的同学写红、黄汉字表示,都不错!师:那如果要把这25盆红花还有不知道的多少盆黄花都一一表示出来,这合适吗?生:不合适。师:所以还得停下笔来好好想想,想通了想好了不用画不用写直接用嘴说你的设计方案就可以了!果真有的同学设计出每2盆红花中间摆一盆黄花;有的是每2盆黄花中间摆一盆红花;

7、还有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最后是黄花。(如下图) 师:老师也为学校设计了一种方案,还记得刚才我们猜盒子里的花吗?每2朵红花中间有2朵黄花(把盒子里所有的红黄黄红黄黄红黄黄红都拉出)照这样摆,25盆红花需要多少盆黄花呢?数学新授课的结尾无非是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课末一般都会安排综合性强的练习题,譬如找规律一课会设计题组对比练习,即同一个情境有好几种不同的排列,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但我想如果这些不同的排列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是由学生设计而出的那不是综合运用的更好体现嘛?于是在课末出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也有教师听课时担心“25”是不是数字太大了,学生不容易画出,是不是该改小一些。我却不这么认为:这里本身就不应该再依赖“画画写写”了,形象支撑已经完成了使命,学生应该具有抽象思维了。课已末孩子还只能直观思考,不能真正运用所寻找到的规律,那只能说明课的失败,如果数字真小了,真的让孩子们一个一个画出、写完,那这道题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数字大就是要“逼”着他们去提升,使他们毫无退路,“画画写写”只能是手段、方法,而不能得出结果。而课末的每两朵红花之间一朵黄花,一方面再一次拓宽了学生“间隔排列”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开头,像一篇文章一样给人完整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带着思考、余犹未尽地走出课堂,而我也分明听到有学生已经窃窃私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