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436633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子之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子之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子之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子之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子之歌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叶公中学 崔兵学习目标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学习重点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学习方法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学习过程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3、议论:曲

2、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4、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二、

3、比较欣赏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3、歌曲比较:(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

4、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4)归纳:曲目 相同不同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手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东方之珠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歌曲。A、三连音的

5、应用;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含蓄、富有诗意。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七子之歌A、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通俗、口语化。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三、歌曲演唱处理 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迫切心情。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四、课堂小结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