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43459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名词解释.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2、。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

3、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患者(2) 隐性感染者 (3) 病原携带者 (4) 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传染病的周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

4、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明显期:(发病期):度过前驱期后,出现明显症状,表现原发病所特有的症状、体征 顿挫型:某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大部分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可随机进入恢复期,

5、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患者进入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机体免疫力增加,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残余一些病理及生化改变,病原体未全清除,传染性还持续一段时间,体内抗体水平上升)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稽留热:体温

6、升高达39度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回归热:是指高温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见于回归热等。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Dane颗粒:完整的HBV颗粒,大球形颗粒由包膜和核心组成。包膜:HbsAg、糖蛋白、细胞脂质。核心:环状双股DNA,DNAP、HbcAg。窗口期:抗HBc出现在HbsAg消失后,这时抗HBs尚未出现只能检测到抗HBc和抗Hbe /人体

7、污染HIV后,往常必要2-12周,均分45天左右血液中才可检测到HIV抗体。因为从污染HIV到机体引起抗体的这一段时间检测不到HIV抗体.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抗原漂移:相对变化小,频率高,累及效应,新的流行株(量变)抗原转变:变化较大,频率低,新的强毒株(质变)Reye(瑞氏)综合症 由脏器脂肪浸润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一般只发生于儿童,查体常发现肝大,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与

8、服用阿司匹林有关。肾综合征出血热旧称流行性出血热,属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鼠类传播。临床上有发热、充血及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主要表现(三大主症、五期经过)。移行期: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每日尿量由400ml增至2000ml,此期虽然尿量增加,但血BUN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死于此期,宜特别注意观察病情。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9、重症患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有后遗症。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野毒株(街毒株):从患者或患病动物体内直接分离得到的病毒,致病力强,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长。固定毒株:是街毒株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后其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保持其免疫原性,供制备疫苗。 Negri小体: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的大锥体细胞和小脑的Purkinje细胞中。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m,

10、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由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窗口期:从感染HIV到抗体反应出现前的这段时间,约2 6周,3个月阳性率90%左右,6个月阳性率99%以上。体内有HIV;感染者有传染性;血中HIV抗体阴性。HIV抗体:不是中和抗体;证明已感染HIV;具有传染他人的危险性。卡波西肉瘤:侵犯下肢皮肤和口腔粘膜,出现紫红色或深蓝色侵润斑或结节,融合

11、成片,表面溃疡并向四周扩散。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指利用伤寒杆菌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甲、乙、丙鞭毛(A、B、C)抗原等5种不同抗原成分,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测定病人血清中相应的凝集抗体效价。病程第2周出现阳性,第45周可上升至80%,阳性可持续数月。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 food poisoning)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据临床表现不

12、同可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干性霍乱: 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细菌性痢疾:指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细菌)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夏秋季常见。结肠粘膜(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的化脓性炎症和浅表溃

13、疡。临床特点: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免疫力差,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慢性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两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最多见):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重,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大便间歇排菌。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毒血症状不明显。慢性隐匿型(最少见):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培养阳性,结肠镜检可见粘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中毒型菌痢:儿童多见,起病急骤,高热,毒血症症状重,

14、以严重毒血症、休克、中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肠道症状轻,病初可无腹痛、 腹泻,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菌血症:少量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病程中,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严重败血症:伴有

15、动脉低血压和因灌流减少(感染性休克)引起一个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上符合以下2条或2条以上者:(1)T38摄氏度或90次/分;(3)呼吸20次/分或PCO212*109/L或未成熟细胞10%。复数菌败血症:在同一败血症患者体内分离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病原菌L型菌败血症:细胞壁缺陷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为人畜共患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接触被污染的水经皮肤或粘膜而感染钩体。主要表现有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轻型似感冒,重型可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大出血,甚至死亡。钩体后发症:少数患者退热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一般在病后一周出现阳性,15到20天达高峰,1次凝集效价1:400或早晚期两份血清比较,效价增加4倍有诊断意义。此法是目前国内最常用钩体血清学诊断方法。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为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克斯海默尔反应。特别是少数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